更新时间:2024-10-11 21:21
常熟理工学院(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试点高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试点高校。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争取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使全国的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自1958年1月至8月,全国新办的高等学校达800余所。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是同期创办的高等学校。1958年6月,苏州地委召开筹建地区高等学校会议,研究决定苏州地区新办若干高等学校,包括新办苏州师范专科学校。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明确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建校基础是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领导单位是苏州专署。
1962年6月2日,根据中央的重大决策,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停办的高等学校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苏州地区停办高等学校五所,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列入停办名单。
1970年6月10日,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明确利用原常熟师范学校的校舍设备,创办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8月初,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在常熟曾园和赵园内开办。
1971年12月30日,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苏州地区师范学校一九七二年春季招生的通知》(苏地革〔1971〕48号),决定在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基础上建立江苏省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地点在常熟县虞山镇,从1972年春季开始招生,4月份开学,学制2年,培养目标为中学师资。
1978年春季起学校以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名义招收师范专科学生。1982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和苏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建立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建处。
1983年2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增设哈尔滨金融专科学校等四所高等院校的通知》(〔83〕教计字023号),同意增设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2月12日,市政府决定,苏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最终没有合并入恢复设立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8月18日,江苏省成立常熟职业大学。成立后市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先后并入,后又与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分校合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常熟市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常熟市工业电视大学工科类、经济类教学班并入常熟职业大学。
1984年6月2日,常熟市政府向苏州市政府呈送《关于筹建常熟工业专科学校的补充报告》(常政发〔1984〕138号),提出校名初拟为常熟市工业专科学校或常熟大学(职业),后经研究,定名为常熟职业大学。校址暂定农科所,性质为地方性职业大学。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由由15人组成,副市长李椿同志任主任,徐本坚、龚祖荫、袁振东为副主任。1984年拟招电子、纺织、建筑3个专业,每个专业40名,共120名。1985年拟招机械专业。6月28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行文,申报举办常熟市工业专科学校或常熟大学(职业),并抄报省高教局。
1986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创建。1987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更名为江苏省计划生育学校。1989年10月18日,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同意常熟市职业大学与省属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为省属普通高校,实行省、市(常熟市)双重领导。
1995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学校更名为江苏省人口学校。2001年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江苏省人口学校成建制地并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同时撤销江苏省人口学校建制。
1989年6月1日,江苏省教委、常熟市政府在常熟中巷招待所举行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常熟职业大学联合办学协议签字仪式,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3年1月24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向江苏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同意筹建常熟理工学院的通知》,同意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申办本科学院的请示,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2018年,获评201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21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未来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院揭牌。2020年,获评苏州市技术转移工作先进集体。2022年,获评全省高校招生考试宣传工作优秀单位。
2023年4月6日,常熟理工学院官网发布了《关于“常熟理工学院更名为苏州工学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公示》,根据《公示》,常熟理工学院就“拟更名为苏州工学院”一事向公众征求意见、建议。
2023年12月11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按照高校设置有关规定及要求,常熟理工学院拟更名为苏州工学院事项向社会公示。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开设51个招生本科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4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750多人,博士近700人。建有省级优秀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4个;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突贡”专家、省级“师德标兵”、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省“双创博士”、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省级以上人才及人才项目280多人次。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4个,应急管理学院获批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厂项目试点单位,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3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7个、省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8个、省重点专业(类)6项、省特色专业8个,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ACBSP国际商科认证。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1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15项,承担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0多项。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省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省级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各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50余个。
截至2024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6项。其中参与编写的国家标准有:图书馆研究馆员王雅戈博士领衔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1210—2021学位论文内容索引编制规则》等。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6项。
截至202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东南图书馆两部分组成。馆藏纸质图书172.9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32个。两馆共有15个书刊阅览室,阅览位3550个;1个电子阅览室,机位180个。两校区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东吴学术》于2010年5月创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类大型学术杂志。该刊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学术立场,前瞻的学术姿态,阐释中国问题,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积极展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1990年更名为《吴中学刊》)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在《吴中学刊》(社科版)和《常熟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综合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是圆形徽标,组成图形由“常理工”的汉语拼音首字母C、L、G组成,主色调为蓝色。徽章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名,上方配以学校徽志。
校训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训“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两句八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校训英文翻译:Breed integrity,seek truth—— keep at it and every day will record your progress.(译者:宗福常)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庸》把正心、明礼、克己、助人、互爱、同乐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视作天下大本,是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条件。《论语》强调要致力于树立根本,根本确立了,原则、措施、方法等自然就有了。学校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师生以做人为本,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大写的人,是生活的首要目标;学校集体和师生个人都要注意立足之本,奠定和巩固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以期长盛不衰,大有作为。
“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客观的情况、状态,事物的本质、规律;真诚,是对人来说最重要的品格(《马克思的自白》)。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追求真、善、美。
立本与求真是相辅相成的。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本真”还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对于一种理想境界、理想生存状态和理想人格的概括。
“日新”,语出《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某一天能洗涤旧染的污垢而自新,那么在此之后,应该天天洗濯,不断自新。创新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时代要求,世界潮流;创新也是学校近50年自强不息的办学特点。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日新”精神。
“致远”,语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和“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儒家强调人要有远大抱负和刚强毅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一个单位、一所学校同样要“志远”,并能“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日新是致远的条件,否则便是好高骛远,而致远又是日新的内在动力,日新致远是高度统一的,给人一种高远的境界和不息追求的意味。
本、真、新、远体现着常熟理工学院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精神。“立本求真”和“日新致远”有着内在的联系,构成了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