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

更新时间:2024-05-05 16:49

《帷幕》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小说,首次出版于1975年。

内容简介

波洛和黑斯廷斯的探案生涯回到了起点——斯泰尔斯庄园,正是在这里,初到英国的波洛侦破了第一起谋杀案。如今,波洛已风烛残年。饱受关节炎之苦、行动受限的他依然拥有一颗敏捷的头脑。他召唤老友黑斯廷斯回到斯泰尔斯庄园协助他探案。这一次,虽然波洛知晓凶手的身份,但他并没有向黑斯廷斯透露,只是用神秘的X来代替。连环杀手X已经罪行累累。波洛警告道,X马上会再制造一起新的命案。在帷幕降下之前,这对黄金搭档必须迅速行动,阻止凶手再次犯罪。

创作背景

该小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的,作为送给女儿的礼物。小说在保险柜里保存了30多年,阿加莎全家一致同意最终由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于1975年出版。

人物介绍

赫尔克里·波洛:大侦探波洛,比利时人。波洛是个外表非凡的小个子男人,身高只有五英尺四英寸,但举止稳重庄严,着装整洁得惊人。他脑袋的形状像个鸡蛋,而且他还喜欢把头稍稍偏向一侧。他的胡子硬邦邦的,像军人的胡子。小说一开始,年迈的波洛就告诉黑斯廷斯自己从埃及回来之后身体已经瘫痪了,不能行走,只能靠轮椅和男仆帮助行动。杀死诺顿之后,他特意没有将硝酸甘油放在床边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惩罚,或者他的恩典快些降临。

亚瑟·黑斯廷斯:黑斯廷斯经常在案件中充当波洛助手的角色。黑斯廷斯虽然身手敏捷,勇敢善良,但头脑简单,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容易感情用事,他的判断常常遭到波洛的嘲弄并且最后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诺顿:诺顿是家中独子,有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她的监管之下,他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任何立场。与此同时,先天性跛足的缺陷约束了他从事体育活动的机会,也造就了他敏感内向的性格。诺顿在年少时因为目睹一只死兔子差点晕厥而遭到嘲笑,波洛认为这件事很可能给他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他始终在寻找机会对这个受辱的场景进行补救,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实施暴力进行反击,但他缺少亲自实施暴力所需要的体力,以至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性格分裂:一方面,诺顿对血腥暴力怀有强烈反感;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曾遭受的精神凌虐无法忘怀,于是渐渐培养出一种对二手暴力的病态嗜好。他了解潜意识之下本我那极具破坏性的原始力量,能洞察人心中隐秘的欲望,诱导他们最终做出那些自以为不想做的事。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就小说主题而言,《帷幕》对“罪与罚”主题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该书中已初露端倪的“无辜者正义”的概念,更成为作者晚期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小说中,诺顿的行为由于缺乏实证并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他从未亲身参与任何一桩谋杀案,却是多起凶案的罪魁祸首——他并不直接挑起杀人的欲望,而是“诋毁你抵制杀人行为的意志”“他利用人类内心的力量去拉大裂缝。这种技巧调动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使之与人心中最卑劣的部分为伍。”如此一来,诺顿的牺牲品同时包括了被害人以及法律意义上的罪犯。在波洛眼中,这些被法律宣判有罪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受害者,甚至是无罪的,真正的罪犯“是那个和善的朋友,那个‘诚实的伊阿古’,斯蒂芬·诺顿”。吊诡的是,波洛用杀人的方式结果了诺顿,他所依据的不是世俗法律,而是宗教律法,所以会在诺顿额头正中留下象征罪恶的“该隐的印记”,审判他的则是作者心中至高无上的“无辜者的正义”。在这里,作者再一次对法律与正义之间的裂隙进行了深刻思考。上帝最终带走了波洛的生命,至于这究竟是惩罚还是恩典,是这位大侦探留给读者最后的谜题,也揭示了阿加莎本人无解的困惑。这种困惑源自战争对西方精神及社会秩序的动摇,体现出了作者严肃而深刻的现实关怀。

艺术特色

“英国式谋杀”偏重于描写“合乎情理”的犯罪动机及严谨而闲适的解谜过程,这构成了黄金时期古典派侦探小说的典型风格。阿加莎·克里斯蒂用《帷幕》将这一创作模式推向顶峰,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从写作手法来看,这篇小说改变了古典派侦探故事聚焦侦查行为的单一模式,采用犯罪故事与侦查故事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为模糊罪犯与侦探的身份界限、颠覆此前侦探小说明确清晰的思想立场提供了可能。《帷幕》中的故事进行到一半篇幅时,仍未有命案发生,波洛出现在斯泰尔斯庄园也不是为了侦破一桩已发生的命案,而是因为那里将有命案发生。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描写了一个“完美的罪犯”,通过对其犯罪手法的呈现,突破了“英国式谋杀”的情感维度,勾勒出由必然性沦落至偶然性的犯罪图景。小说中,诺顿这一人物形象的灵感原型来自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两人在作案手法上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通过“精心策划”的心理暗示实施“二手暴力”。他们都有敏锐的嗅觉,能够捕捉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因子,并可以深入他人的思想,洞察他们微妙的反应和隐秘的愿望。波洛指出,这种“矛盾的种子”至关重要,没有他们,纵然是再高明的阴谋家也难以得逞。

作品评价

日本作家霜月苍:翻开书卷,首先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叙述口吻中那苦闷的暗黑色调。本作是阴郁的、沉静的、黑白的。多彩、明朗、可爱的黑斯廷斯已不存在。是的,他也老了。失去了爱妻,女儿自立了,他甚至说如果失去了波洛,身边就再没有什么人了。这种隐隐的绝望、对过去的怀念、失去的遗憾一本作便是由这些沉重的色彩构筑而成的。从开头读者便可知会发生谋杀案,但不知道会是谁杀谁。波洛垂垂老矣,黑斯廷斯也对衰老的自己感到绝望,前路上看不到一丝光亮,故事完全被疑神疑鬼的暗淡色彩所笼罩。暗黑、细小的不安颗粒自始至终充斥本作,这就是悬疑的氛围,将人心都染得发黑。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1890年9月15日出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由此开启了创作生涯。几经周折,作品于1920年正式出版。1926年,《罗杰疑案》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作品。1976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于英国牛津郡沃灵福德家中,被安葬于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享年八十五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