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8:01

幡,汉语二级字,读作幡(fān),形声。从巾,番声。本义指擦拭写字板的布。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

(幡然)同“翻然”。

详细解释:

【名】

1、形声。从巾,番声。

2、擦拭写字板的布。

如:幡布(抹布)。

3、旗帜。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彩繙摇曳神鸦舞。——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幡幢(作为仪仗用的旗帜);幡信(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幡旆(旗帜之类);幡旄(旌旗的羽毛饰);幡麾(指挥用的幡旗)。

“幡号”即“旗号”,如:部队幡号等

4、冠上的巾饰。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后汉书

5、簿册。如:幡薄(丹书符箓之类)。

6、通“旛”。长幅下垂的旗。

垂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如:举幡

【动】

1、通“翻”。变动;反覆;翻转,翻腾。

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孟子·万章上》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汉书

又如:幡幡(翻动的样子);幡纚(飞扬的样子)。

汉英互译

◎ 幡

long narrow flag

方言集汇

粤语:faan1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梅州腔] fan1 [宝安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海陆丰腔] fan1

常用词语

幡号、幡然、幡然悔悟、幢幡、纸幡、珠幡、阴魂幡、信幡、三幡、白幡、幡竿、幡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集韵》《韵会》孚袁切《正韵》孚艰切,音翻。《说文》幡,书儿拭觚布也。《徐铉曰》觚,八棱木,於上学书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内则所谓帉帨是也。

又《集韵》一曰帜也。《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故谓为信幡也。《前汉·鲍宣传》宣坐大不敬下狱,博士弟子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隷者会此下。

又三幡。《孙绰·游天台赋》泯色空以合迹,忽卽有而得。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於三幡。《注》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观三也。言三幡虽殊,消令为一,同归于无也。郤敬舆与谢庆绪书论三幡义,曰:近论三幡诸人,犹多欲旣观色空,别更观识,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观。於理为长。然敬舆之意,以色空及观为三幡,识空及观亦为三幡。

又与翻通。《诗·小雅》幡幡瓠叶。《传》幡幡,瓠叶貌。《孟子》旣而幡然改。《注》幡,反也。《司马相如·上林赋》垂条扶疎,落英幡纚。《注》师古曰:幡纚,飞扬貌。

又《诗·小雅》威仪幡幡,舍其坐迁。《传》幡幡,失威仪貌。

又《集韵》符袁切,音烦。义同。

经文记载

《观心论灌顶法师疏》中说:“缯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

《华严经》<十回向品>中说:“菩萨施上妙幢幡,回向云:‘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中说:“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华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