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2 16:48
“干部”一词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二十世纪初,“干部”一词被引进中国,在党和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都称为“干部”。
计划经济时代正常从业人员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
大中专毕业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干部身份靠三方协议,靠派遣证,派遣证是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
当时不同类型是不能跨的,成分是需要调整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的。例如由农民变成干部就可以通过中考和高考来完成。因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曾是包分配的,毕业后就成了干部身份。当时是十分有用的,涉及到工资,分房等等。那个时候的干部就等于公务员。这个情况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后来大中专院校扩招了,不再包分配,这个干部身份作用也就越来越弱。
2016年人社部出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75号)文件,明确“为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今后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对初次就业的流动人员不再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招考、聘用、招用流动人员时,可参考档案中的劳动合同、企业录用手续等材料及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社会保险缴费记录,认定参加工作时间和工作年限。档案管理服务机构要通过多种渠道,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和个人及时将上述材料收集归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存档期间,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不再办理档案工资记载、调整相关手续”。
1、国家计划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以报到证为标志,包括计划内统招、定向、自费、委培,但2016年起流动人员不必再办理转正定级手续);
2、2001年以前经地市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录用为国家干部的人员(以“录用干部审批表”为标志);
3、军队转业干部(以军队任职/转干材料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为标志);
4、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担任干部职务的人员(以相关档案材料为标志);
5、解放初自然形成的干部(以任职材料为标志);
6、经公务员考试录用为公务员的原不具备干部身份的人员(以“公务员录用审批表”为标志);
7、被转为公办的原民办教师(以民办转公办审批表为标志);
8、70年代末经地方革命委员会批准招录的教师(以教师录用审批表为标志)。
报到证,由原来“派遣证”转化而来,是应届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全日制,也就是统招生)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省、市、自治区教委(教育厅)签发,分上下两联,上联交毕业生本人报到使用,下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
《报到证》是毕业生转移人事档案关系和户口关系的凭证。具体来说,《报到证》的用途主要包括:
(1)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派遣毕业生的凭证;
(2)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
(3)是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证明;
(4)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
(5)是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落户、接管档案的重要凭证;
(6)是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证明。
以前大中专生毕业包分配,所以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但随着单位改制,很多企业都执行合同制了,大学生的‘干部身份’也就被忽视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身份就丢失了。考公务员、事业编,只要考进体制内,都是干部,这个身份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拥有干部身份才能够评职称。同时,单位提干、计算工龄等都与干部身份有关。在档案履历表里,干部是有行政级别的,群众则没有行政级别。在政府及其直属部门的职务聘任上,基本只对拥有干部身份的人开放等。另外,薪酬待遇和各类保险福利也都与之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