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9 14:43
创办于1919年的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学是平和县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已风雨兼程了100周年。深受历史文化古镇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氛围、文化气息浓郁醇厚。通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追求,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为方略,以“一切为了育人”为办学理念,以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品位不断提高。
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学座落在闽粤边界“省级文化古城”——九峰镇区中心,位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麓,省道郊柏线旁,风光旖旎,奇兰飘香。
平和二中环境幽美,景色怡人,人文氛围浓厚。经历过几易其名,屡迁其址的发展历史。现校园占地面积60446m2,生均面积27.36m2,校舍建筑面积24264m2,生均10.98m2。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措,共集资400多万元,大刀阔斧地进行旧校舍改建,浓墨重彩地进行绿化、美化校园。
校园内建起了新颖别致、富有象征意义的照壁,舒展宽阔的水泥校道,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综合大楼、办公大楼,宽敞整洁的师生餐厅,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大厅,布局合理,适合现代家庭居住的教师套房。
校内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以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独特内涵,成为现代思想与传统意义的融合。校园共绿化草皮2502平方米,种植各种花草树木1500株,校风绿树如盖,碧草茵茵,鲜花灼灼。绿化、美化、香化,使人一踏进校园,就如置身于花园之中,眼前呈现出一派整洁优美、清新典雅的美好景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于98年和2000年先后两届被授予平和县“文明学校”称号,2003年被漳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文明,勤奋,求实,创新
福建省平和县第二中学,原名是平和县立中学,创建于民国8年,即公元1919年。是平和县最早创立的一所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原九和书院。秋季招生,学制四年,学生16名。
1920年改为师范讲习所。
1921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
1928年改为平和县九和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学生38人,班级三班,教职工8 名。
1931年,九和中学改为平和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生从小学毕业录取,学生160名,教职工13名,学制四年。原九和中学未毕业的学生继续在其附设初中班上学至毕业。校址由义学迁往三官堂。1937年停办,改为初中班,校名不变。
1941年,复办平和县初级中学。招新生126名,后学生增至206名,教职工也增至21名。校址先在大洋陂的中湖宗祠,后迁至文庙。
1944年,县立初中析出一部份,另建平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奎文小学,后迁至三官堂。1947年11月,简师并归平和县立初级中学。
1953年,学校改称为福建省平和县初级中学。学生456名,教师40名,班级9班。
1955年,学校正式命名为“平和县第二中学”。
1956年,始设高中,二中就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58年,在校学生超过二千人。大搞勤工俭学,先在汀溪兴办农场,后迁至复兴土坑内。1964年,又在赤草埔建立茶场。
1968年,学校成立革委会。
1969年,学校改为九峰一中。
1977年,学校革委会撒消。
1983年,学校恢复“平和二中”的名称。
1989年,学校举办建校70周年大庆。
2002年,学校晋升为“省三级重点中学”。
2004年,原九峰初级中学并入平和二中。学生总数3100名,教师202名,班级51班。
2010年,学校占地总面积有75959平方米,在校学生总数有2128名,在职教师192名。
学校现有班级51个,在校学生近3100名,教职工202名,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省、市、县、校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有70人。
近年来,有65名学生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教师62人次在市级以上基本功大赛和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实享誉社会。
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学经历了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程,积累了管理出效益,改革促发展的办学经验。吮吸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崛起于文化古镇九峰沃土,一代又一代的平和二中人,为平和二中的生存、发展和雄起,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使学校跨入省三级重点中学行列。经过90余年风雨历程的平和二中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争创省二级重点中学,再铸世纪辉煌!
上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是年废除科举后,设在县城内县直机关后龙魁楼的九和书院改为九和高等学堂。但因高等学堂的课程与当时普通学校新文化的潮流不相适应,约至民国初年,高等学堂就停办了。大约在民国四年后,平和县劝学所由蔡耀培创办平和县师范讲习所,所址设在魁楼,后迁文庙明伦堂,讲习时间约一年。
1919年(民国八年),为继续培养越来越多的小学毕业生,朱念祖、朱绍三等议请创办了平和县立中学校,学制四年,校址在原九峰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学校占地面积235平方米,学生16人,班级1个,教室1间,60平方米。次年又改办师范讲习所。1921年(民国十年)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1928年(民国十七年)改称平和县立九和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学生38人,班级3个,教室6间,258平方米,教职工8人。当时开设的课程以国文、数学、英文为三主科,还理科、史地、公民以及体操、图画、唱歌等。九和初级中学至1930年,培养初中生二百人以上。学校一开始就以治学严,质量高闻名于社会,生源遍及平和、云霄、饶平、诏安、大埔等地,成为当时闽南著名的中学之一。领导打响“八闽第一枪”的朱积垒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杰出代表。蔡耀培、朱念祖、朱绍三等教育先贤先后主持并具体谋划、扶持学校的发展,不断为平和二中诞生完成十月怀胎,功不可没。
二中的创办和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几易其名,几迁其地,历经坎坷。由于当时全县各乡已普遍创办了公立或私立小学,师资奇缺,为担负起培养小学师资的任务,自1931年起,九和初中改为平和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入学,学制四年,校址由义学迁往三官堂,由张致中任校长,九和初中未毕业的二、三年级学生,继续在乡师附设初中班学习至毕业。学校占地面积985平方米,学生160人,班级4个,教职工13人,教室11间,463平方米。简师招生至1936年,计五届总生数二百人以上。
抗战时期,简师师生抗日宣传极为活跃,学校被迫停办,1937年9月复办平和县立初级中学。1938年5月,县长刘允中派秘书突然带人到学校搜查教师和学生宿舍,当场拘留校长曾荣华,接着指派教育科长项际科兼校长继续镇压在校师生,当时搜查学校并拘留校长这一严重事件,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愤怒,全校罢课示威游街,校园内人人高唱抗日救亡革命歌曲——《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大路歌》、《毕业歌》……排演街头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师生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宣传洪流,张贴标语,游行队伍直冲县政府。接着,社会上也在酝酿罢市来支持学校师生。在群众的压力下,刘允中不得不释放了校长曾荣华,并撤销项际科的科长职务。学潮之后,学校被省教育厅下令撤销。
简师停办,县城没有中等学校,要升学就得到小溪、云霄甚至广东的大埔县。1941年,省教育厅同意复办平和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先在大洋陂,后迁文庙,当年10月招收一年级新生126人。学校渐成规模。
文庙位于九峰镇中心点,学校迁入文庙宇后,先后两次扩建校舍,第一次建平房教室两列七间,宿舍一座;后又集资建两层楼教室一座,计四间,楼名“阳明楼”。学校占地面积1838平方米,学生206人,班级7个,教师21人,教室12间858平方米,宿舍4间65平方米。
1941年复办后,生数逐年有所增加,有时甚至春秋两季都招生,生数最多达五六百人,却没有图书室,也没有理化实验室,图书仪器少得可怜。
1944年秋,分办了平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奎文小学,由当时教育科长卓福豹兼任校长。不久,聘请张学颜为简师校长,学校校舍亦迁至三官堂。简师办学至1947年计招四年制新生五班,一年制一班,计培养小学教师三百名左右。是年11月,校长张学颜离职,简师又并归平和县立初级中学,简师并后则再招收新生。
自1931年至1947年,学校在极度困难条件下,几易其名,数迁校址,多任校长负责落实迁校的具体事务,历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护正始于襁褓,挽狂澜于危急之秋,使学校教学不辍,功莫大焉。
1949年9月平和和平解放。当时正值社会政治变革时期,百废待举,学校经费严重短缺。为共度难关,教师工资减到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但校长和老师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充分表现了二中先贤和前辈的献身精神。
1953年学校改称平和初级中学,学生456人,教师40人,班级9个,教室14间1008平方米,宿舍6间84平方米,1955年正式命名为平和第二中学,当时学校治学严谨,管理有方,在极度困难时期,把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学校教学质量高,成为当时闽南地区著名的农村中学。
1956年,学校始办高中,当时全校11个班级,500余名学生,教师52人,教室15间1080平方米,宿舍7间98平方米,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诸如“三结合”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试验与改革,自制教具等等。
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办起了农场。教师带领学生先在汀溪建立农场,后迁至复兴土坑内,1964年后又改在赤草埔建立茶场。总计山地、水田就达四、五十亩。广大师生还到一百余里外的大埔县挑石头,到大芹山扛木料,建造了一座两层20间的“勤俭楼”,为了让后来学子永远铭记先辈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在此重建的于1996年竣工的教学楼亦命名为“勤俭楼”。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民不饱食的困难时期,学校却能从中补充经费、粮食、蔬菜,的确很不容易,对安定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校领导一手抓革命,一手促教学成果,始终坚持全面质量观。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学与劳动的关系,提倡教学性劳动,寓教学于劳动之中,保证教学正常秩序,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可靠保证。由于方向对头,措施得力,学校中、高考成绩显著,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省教育厅领导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予以很高的评价。
当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在学校也得到充分体现。一大批下放的高水平青年助教和讲师充实了教师队伍。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其间,学校涌现出语文教师曾春风、数学教师郑锡宏、物理教师王海泉等,他们均是漳州市的教学权威。
从1962年到1965年,平和二中不论会考、中考还是高考成绩都在县内、市内处于领先地位。不少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其中杨大力录取清华大学,曾石铃录取北京大学。
其间,学校发展蒸蒸日上,各项工作都处于良好的态势中。学校男女篮球队、排球队在县内双双捧杯,文娱宣传队到全县巡回演出,大获成功。
二中雄起,声誉鹊起,学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场深重灾难,对学校来说,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浩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校园,6月,高三学生贴出大字报,同月县委派工作组进驻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到社会上扫“四旧”,诸多师生战斗队相继成立。9月,红卫兵外出串连,并形成“210”、“124”两大学生对立组织,互相攻讦,置文化学习于不顾,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是年六六届高三毕业班据内部分析,无疑是开办高中以来最好的一届。是年,学校总生数1287人,班级24个,教师86人。由于文化大革命高校中断招生,大批有深造培养前途的学生,终因时运不济,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1967年初,学校造反派“夺权”,学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遭抄家、批斗,即使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年青教师也被视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戴上“臭老九”的帽子。
1968年4月,学校革委会成立,王允团为工宣队长兼革委会主任。
期间,社会秩序混乱,武斗时有发生。学校处于瘫痪状态,学校办公楼成了武斗工事据点,学校珍藏的全套《万有文库》、《县志》及文庙的孔子像、“万世师表”、“大成殿”等牌匾及其他图书均被当作“四旧”彻底清除,除文庙主殿及明伦堂幸免于难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学校损失惨重,令人痛心。
1969年9月,按平和县教育局指令,学校被降格为九峰一中,重建学校党支部,蔡宏才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高、初中招生一概改为二年制。学生1186人,班级28个,教师84人。由简朝商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后由吴实任党支部书记。
1974年,工宣队进驻学校。不久,“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又冲击学校,校园再次出现矛头指向教师的大字报,学生罢考,把抓教学质量,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概诬为“复辟”、“回潮”。已经逐步恢复起来的正常教学秩序又遭到了破坏。
十年浩劫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转机,通过拨乱反正,治理整顿和领导体制改革,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1977年10月校革委会撤销,吴茂杞任校长、朱金樽任党支部书记。全校上下一心,团结战斗,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狠抓教育质量,高考制度恢复后,学校连续几年应届高考升学率名列全县前茅。1978年,学生林志重、游龙翔、曾文彦参加福建省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均获得奖励。全省获奖学生共50名,平和县占3名,全为二中学生。
1977年至1979年,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1983年恢复“平和第二中学”名称。学生取得全市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学生1948人,班级30个,教师101人,教室38间2736平方米,宿舍40间560平方米。赤草埔茶场,面积已达一百亩,年产成品茶万斤以上,茶场平时由临时工管理,高年级学生一般能了解种、管、采、制一整套知识与技能。开展勤工俭学,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联系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勤劳俭朴的品德,勤工俭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是年被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教育部等“四部委”授予“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
1979——1983年,是二中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页,先后涌现出了如杨毅融、朱元东、朱凡、朱东风、朱元恒、朱元辉、谢荣生、谢荣国、杨巧玲、曾金利、林志重、朱忠智、游龙翔、曾文彦、朱国宏、朱芹芹、曾凡使、曾朝阳、杨火助、曾加林、朱培德、杨巧莎、林志峰、林志刚、林志毅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毕业生、其中游龙翔、曾文彦先后获得市该年高考文理科第一名,杨毅融现已成为厦门一家拥有上亿资产公司的董事长,朱国宏现已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9月林水抄任校长,朱大炫任副书记,是年,初中改制(二年改为三年制)工作完成。新招高一也改为三年制。是年建造教学楼。
这一阶段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整顿学风、教风、学风,使劫后的平和二中重新焕发生机,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出现后来像林希圣、谢惠芬、曾宪杯一些师德高尚的好老师,被被学生和家长们一直感念难忘。
1987年,朱敬发任校长,杨汉隆任党支部书记。学校通过量化考核和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1988年中考个人总分400分达68人,居全县各中学第一名,语、数、政、物、均获得县级表彰。是年,为解决教室不足的问题,投资35万元(省市县拨款9.3万元,自筹25.3万元)建综合宿舍楼一座1540平方米。为了迎接校庆七十周年,还建造一个古朴典雅寓意深远的新校门。是年学校学生总数2085人,班级42个,教师152人,教室44间3168平方米,宿舍55间770平方米。1989年高考获县高考成绩六个“第一”、两个“第二”、一个“第三”。朱敬发校长1991年荣获庄重文优秀校长奖。
1989年10月17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历届校友400多人莅临盛会。漳州电视台作了新闻转播,庆典盛会由朱盛耿局长主持,副县长杨香琴致欢迎辞,群情振奋,盛况空前,正如一对联所写“欣溯昔日桃李争荣代代斯文承先启后风骚溢海外,喜看今朝苗圃竞秀莘莘学子继往开来才华扬神州”。“重振二中”成为广大校友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呼声。是年,市教委、市教育、市体委对学校的群体活动检查验收,结果为优秀级。是年游文涵获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收入省教委编写的《学苑群英》一书。由校长朱敬发、书记杨汉隆共同填写歌词,师大音乐系教授林俊卿谱写校歌,在校园内外广为传唱。
到1990年,全校总生数2400人,初中24班,高中16班,教职工168人,校舍总建筑面积8420平方米,其中有教室44间,实验室15间。教师套间一座五层总计35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学生宿舍一座二层总计40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还有运动场10000平方米。
1993年,谢毅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付书记、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96年,叶盛强调任平和二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付书记。1997-1998、1998-1999年学校先后两届被县授予“文明学校”称号。1997年学校根据“两基”需要,动工兴建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于资金缺口太大,仅完成框架结构。针对当时教师住房紧张状况,建造一幢总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的教师套房,有20户教师家庭入住,已进行了房改。
从1987——1998年,二中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比较成功地探索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显著成绩,培养了许多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优秀学生。
历史的步伐迈入了新的世纪,随着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平和二中这所老校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作为一所承载了八十余年历史积淀的学校,在为国家培养无数建设人才的同时,更需要走创新之路,奠定世纪发展的基础。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1999年8月,林德生调任平和二中,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召开校四届一次教代大会,提出“塑造二中人形象,争创省级重点中学”的口号,决心通过二、三年努力,使学校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为规范管理,通过“学校三年实施纲要”,提出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把学校办成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更新,管理手段科学,教育设施先进,经费投入稳定,学校特色明显,高质量的农村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克服经费极度紧张的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800万元,装修综合楼并配齐各种实验设施,其良好的条件,功能齐全的设备基本满足了学生实验需求,使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二幢教师套房建筑总面积3144平方米,总计20套,按政策经过房改,有20户家庭教师入住。教师套房呈品字形,宽敞、舒适,为教师提供了人性化的生活场所。投资400万元建造的400米跑道运动场,充满了莘莘学子运动锻炼的身影。利用社会资金300万元,建造的学生公寓楼,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可容纳近600名男女高中学生入宿,为学生创设了学习、锻炼、生活的条件。是年学校学生总数2493人,班级44个,教师160人,教室48间3456平方米,宿舍43间602平方米。
2000年高考上线数67人,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指标,荣获县“高考先进单位”和“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是年,校三届二次教代会通过《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学校各项工作均上一个新台阶。
2001年4月,平和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确定平和二中党支部开展的“党员示范岗”活动为试点单位,其先进事迹的“榜样的力量”曾在《闽南日报》上全文登载。数学教师游龙武被授予省级“优秀教师”称号。
是年10月,漳州市教育局付局长刘剑津来校视察,对学校申报省三级完全中学工作初步认可。12月,省、市教育局检查团对学校申报省三级重点中学进行评估,学校顺利地通过评估验收。
2001年高考上线首次突破百名大关,达158名,荣获市“高考可比口径专科一批以上上线提高率第三名”和市“办好初中先进校”荣誉称号。
2002年2月,双喜临门。福建省教育委发文,批准学校晋升为省三级重点中学,同时被省教委和省教育工会评为省级“先进教工之家”,还被漳州市授予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语文教师朱松标被授予省级“优秀班主任”。是年学校学生2297人,班级46个,教师165人,教室48间3356平方米,宿舍43间602平方米。
2003年高考上线287人,荣获市“一般完中高考专科以上上线数第三名”称号,并被市授予“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还荣获漳州市“文明学校”称号。英语教师杨巧安被授予省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4年高考上省专线人数达402人,其中上本科线以上136人。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任务指标,荣获“漳州市一般完中高考专科以上上线数第一名”和“漳州市同类校上本科数第一名”的表彰,高中招生出现良好态势。曾碧桂还被授予“漳州市十佳女性”称号。
2004年,校四届一次教代会通过学校“加强教育科研,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中心议题报告,学校加大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投入,先后投资60万元,添置电脑60台,筹建计算机校园网络。
从2000年度起,学校党支部多次被县评为县先进党支部。每年学校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有鲜明的主题和多彩的内容,培养和发现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丰富了校园生活,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博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4年9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成功合并了原九峰初级中学,实现了教育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先后投入近40万元资金,对校园进行规划、整治、绿化、美化、追求透、亮、静的良好效果。是年学校规模达到了建校以来的最高峰,全校总生数3100人,班级51个,教师202人,教室51间3480平方米,宿舍55间,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拥有4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10000平方米。
是年11月,校四届一次教代会通过“平和二中2004——2006三年目标实施纲要”决议,明确了三年内力争实现省二级重点中学目标。
是年起学校为结对扶贫,支援贫困地区教育,选派二名骨干教师到长乐、秀峰中学任教,并为扶贫学校捐建篮球场,损赠课桌椅等,价值3万元。
“奖优扶困”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学校从紧张的经费在挤出6万元,用于资助品德优秀、学业成绩突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做到“不让一个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
与省际兄弟学校结成友好单位。经常与广东饶平一中、四中等省际兄弟学校开展教育研、体育、文娱等活动,扩大学校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吸纳先进经验,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发展。
如今的二中校园掩映在绿树翠柏和省级保护文物文庙之中,通过整体规划的二校区(原九峰初中)与中心校区遥相呼应,既富于厚积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一所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校园。`
90余年风风雨雨,平和二中从一所私立初中发展成为省三级重点中学,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楼宇平整,环境优雅,校园、花园、乐园,被市、县主管部门领导誉为花园式学校,成为师生读书、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成为九峰镇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90余年来,平和二中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在二中学习中有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洗礼的先烈和老一辈革命者,有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还有众多的教授、学者、研究员、教授级高工、主任医师、编审、作家、画家、企业家、政界名人和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他们在各条战线为母校增光添彩,过去他们以二中为荣,今天二中为他们骄傲。
新世纪、新二中、新辉煌。新世纪学校将按照新的三年规划,逐步打造现代二中,质量二中,人文二中,绿色二中,开放二中,成为特色显明,高质量的农村普通中学。平和二中前景辉煌,平和二中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蔡耀培 朱念祖 朱绍三 张致中 郭建献 余 琦 朱辉煌 曾荣华 林金藻 李春风
林鸿翥 辜泗水 曾庆诞 郭奎光 张安维 谢安全(副校长主持) 陈文辉 林 苍
林德生 曾发挥
蔡宏才(革委会主任)王允田(工宣队长、革委会主任) 简朝商(革委会主任) 吴茂杞 朱金樽 林水抄 朱大炫(副书记主持) 朱敬发 杨汉隆(书记) 谢毅志 叶盛强 林德生(校长、书记)曾发挥(校长)
2021年12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福建第一批省级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