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3 22:23
平山坡位于广东省化州市那务镇东北部,隶属六村村委会,是为自然村。平山坡村民小组由平山坡和屋地山两个村场组成,有林、伍、陈三姓,以林姓人数居多。全村现有48户居民,户籍人口221人,中共党员4人;村集体土地总面积618.35亩,其中耕地承包到户106亩,耕地未承包到户512.35亩(含建设用地0.72亩、林园388.09亩、公益林123.54亩);固定资产3.88万元,经营性资产1.93万元。多年来,平山坡人努力发扬“团结、和谐、实干、奋发”的平山坡精神,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平山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蚕桑、龙眼、荔枝,盛产稻谷、香蕉。现今,当地许多外出务工农民纷纷回乡创业,广泛栽种香蕉和速生丰产林,积极探索“山上果、坡地桑、垌上蕉、塘上鱼”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村庄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宜居宝地之上,两侧各有一条溪流,犹如玉带环腰,清澈的溪水,音如琴声,长流不息,藏风聚气,格局甚佳,素有“灵蛇福地”之美誉。村民崇尚文化,以读书为荣,好读诗书的风气世代相传。历史上,曾出过朝廷六品官员,当代有大学生十多人。大部分的农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前往珠江三角洲等地寻求发展,村中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
平山坡民风淳朴,尚节俭,耐勤劳,民性沉毅亢爽,不轻许诺,重实践躬行,不尚空事宣扬,寓文秀于质朴,寄希望于苦干,因受封建制度禁锢既久,亦有闭塞愚昧之弊端,一些传统的优良习俗,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莫三天官是当地村民信奉的神灵,每逢佳节,全村的男女老少,宰鸡杀鸭,准备供品,臂挎肩挑,赴天官庙拜祭,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热情好客是平山坡人的特点,过门便是客,家有来客、嘘寒问暖,斟茶递水、殷勤周到,待人接物、讲究礼节,每年的正月十六“年例”和十月初十“收禾了”,家家户户敞开大门,广邀四方好友,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在过去,村民所居房屋均为低矮泥砖平房,2间或3间。村民没有或仅有少量土地,都是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种为生。村民的生活是极为困苦的,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吃的是杂粮、稀粥,青黄不接期间,靠薯苗、糠麸、野菜充饥,一年四季,吃不上几次鱼肉和干饭,一张棉被盖几代人,冬季大多是盖麻包或用破布条编织的被单。
解放前,当地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莫嫁平山坡,男儿尽是短命郎,一朝过门终身寡。”这是昔日平山坡村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平山坡村人均寿命短,许多人都是年纪轻轻就死去了,或死于瘟疫,或丧于饥饿,或卒于落后的医疗条件,这也是旧社会农村人的厄运。
偏远小山村的华丽转身。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山坡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吃好了,穿暖了,收入逐渐提高了,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提升了,很多村民都活到了八九十岁,干群齐心奔康致富。平山坡分别在2007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阶段完成村道硬底化,逐步解决群众出行难题。2021年,村民用上自来水。2022年,平山坡开展做村牌、建公告栏、建国旗杆、安装路灯、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平山坡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相继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运动、完成“土地确权”、“房地一体确权”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024年,平山坡顺利举办“外嫁女回娘家”活动,践行感恩孝亲文化,讴歌盛世励精图治。经过一系列变革实践,平山坡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和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在村中,至今仍保存着建国以来的三代房子。从初期的泥砖房,到中期的红砖房,再到当下的小洋楼,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象征着村民的生活如越建越高的楼房般日趋向好。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林氏寻得平山坡土地,未几,林氏丹亭公元配徐氏病逝,葬于平山坡咀,其后,丹亭公与弟善芳公迁来开基立业。此前无人群居住记录,因地处平坦山坡而得此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州设四乡二十七都,以乡统都,平山坡属进二都。
光绪十二年(1886年),平山坡推行保甲制。
民国前叶,军阀混战,盗寇四起,社会动荡,时平山坡人于坡咀设置护拦,用于防御山贼劫掠,或躲避于民堡(因是六村、平山坡村民为防寇避乱而构筑的城堡,故称民堡)。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邻里制度,平山坡五户为一邻,设邻长一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编保甲,每邻为一牌,以邻长为牌长,实行保甲连坐法。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调整保甲编制,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县政府将原有的40个乡镇缩并为25个,平山坡归属壶垌乡。
1949年10月下旬,平山坡村解放。
1949年11月,乡以下,废除保甲制度,成立村人民政权,平山坡为六村行政村辖下的自然村。
1952年12月,土改队进村,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丈量土地,并划分阶级成分。
1953年上旬,农民均分得土地,领取“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改结束。
1954年,平山坡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5年,平山坡农业生产互助组过渡为平山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私有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取消土地报酬。
1956年,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六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自然村为基础划分生产队,后成立生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队委会)。
1968年,平山坡生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平山坡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
1979年春,平山坡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复称平山坡生产队管理委员会。
1981年农历六月,平山坡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集体的生产劳动模式开始走向解体。
1983年10月,平山坡生产队改制为平山坡村委会,属六村乡。
1984年下旬,建立平山坡农工商经济合作社。
1987年3月,平山坡村委会改为平山坡村民小组,辖于六村村委会。
1989年春,平山坡村民小组更名为平山坡村委会,辖于六村管理区。
1992年, 平山坡农工商经济合作社改为平山坡经济合作社。
1999年春,平山坡村委会复称平山坡村民小组,属六村村委会。
2012年,重设平山坡经济合作社。
“团结、和谐、实干、奋发”是为平山坡精神,提炼平山坡精神经过了多项程序,它是平山坡村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平山坡村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平山坡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
团结是平山坡精神的核心。推动经济发展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村民为中心的行动导向。平山坡村民无论是在生产或生活中,都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致力建设美好家园。众人捧柴火焰高,团结有利于平山坡村各方面的发展。推动平山坡村发展,一是加强对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优化居住环境;二是创办企业,发展村庄经济;三是发展旅游观光业,提升自身品位。倘若没有团结的局面,改善经济结构、加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和谐是平山坡精神的精髓。平山坡人坚持万事和为贵,以“家和万事兴”作为行动指南。和字当头,提高村民和谐意识,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升平,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营造有利的投资创业环境。和谐是发展平山坡的必要条件。建设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庶,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村庄,必须保持和谐,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干扰因素。
实干是平山坡精神的特征。长期以来,平山坡村民吃苦耐劳、踏实创造财富,务实成就业绩,实践领悟真理,无论身在何处,平山坡人永不改实干本色。平山坡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是一条穷山村。无论是地理位置或人文因素都缺乏优势,这是先天条件不足。村民整体并不富裕,村庄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属于后发展乡村。落后阻碍着平山坡村的发展,穷而思富,发家致富是全体村民的共同心愿。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才是正道。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才能促使平山坡村群众摆脱贫困,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展望未来,平山坡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奋发是平山坡精神的要求。如何才能摆脱发展落后的现状呢?唯有加快发展改革的步伐。当代社会,发展潮流浩浩荡荡,奋发是图强的必经之路,平山坡人要高举“文化立村、依法治村、科学发展、富民兴村”的大旗,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继承先辈遗志,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结合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求发展,努力建设幸福平山坡、美丽平山坡。我们要牢牢围绕发展改革这个中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发展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对自己村庄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同时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如今的林氏祖厅虽然只剩下一间正堂,却充分体现了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着肃穆和庄严。人丁兴旺,则族运长久。此祠乃我平山坡林氏家族敬宗、收族、敦伦之所,应行修造壮丽,以光前德,以树家声。
此外,五世长房华山公(林永彰)祠重修于2009年初,二房中山公(林永森)祠也于2015年进行重修。
平山坡立村久远,自林氏丹亭公携弟善芳公于南地坡迁徙到此开基立业,屹今近二百年。平山坡林氏均为四世祖华堂公(林士正)子孙,分四大房,至今已繁衍后裔八代,现有一百多人。
据传,林氏始祖福山公随军入粤,落籍高州石板下火村,不久后,迁到附近的良塘村,传二世而卜居化邑蓝地坡,历经三世、四世,至五世人丁兴旺、家族壮大,为了谋生,大多数林氏族人搬离了祖地,于各处开枝散叶。当丹亭公与善芳公决定寻找务耕和建筑世居之地时,听闻平山坡是一块风水宝地,而外人垂涎已久,遂进驻此地,定居于斯。
丹亭公请来风水先生对这片地方作风水鉴定,风水先生认为:夫东有郁郁青山,两侧是涓涓细流,前后皆是广阔的平原,黑质土壤,极其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丹亭公兄弟听了满心欢喜。
随后,风水先生问丹亭公:“丹亭,你看此地该取何名?”丹亭公思索了一下,回答说:“此处乃是平坦山坡,不如就叫平山坡吧!”善芳公也觉得这名字比较适合,赞同兄长的意见。于是,该地就命名为平山坡。从远处眺望,此地宛如蛇形,村庄正处于蛇的头部,为一大奇观。
同时,他们在村落南侧挖了一口井。近两百年来,该井从不枯竭,曾一度被遗弃,后又清理恢复使用,该井目睹着平山坡村的沧桑巨变。从此,林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
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年代,平山坡村民曾在坡咀设置护栏,防御贼寇,并逐渐把全村围起来,当时村中开有九个门,方便村民日常进出。民末,平山坡九个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每逢国民党保队前来抓壮丁,村民从这个门逃到另一个门,再从另一个门躲到下一个门,熟练灵敏,弄得国民党保队接二连三扑空,抓不到壮丁,于是平山坡门多又神奇的消息不胫而走。文革时期,村民相继在村中建起两座牌楼,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
随着时光的推移,平山坡的九个门和牌楼陆续被拆除,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