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

更新时间:2024-08-28 16:22

平易近人(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成语出处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平易近人”。

成语典故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到那里去,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

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情况。周公很不满意,向他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

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

在这以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来报告在那里的施政情况了。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

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

后来周公听了伯禽过三年后才来作的汇报后,不由叹息道:“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

以上便是成语“平易近民”的由来。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成语寓意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面对齐地民众舒缓达观、自由开朗的社会风尚,他并未强制推行严峻措施,而是推行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体现了齐文化较浓厚的民本思想,及其民主、兼容变通的文化魅力。历史也证明,姜太公的“平易近民”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贡献。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平易近人不仅是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也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管理者如果平易近人,谦逊温和,就会激励下属的士气,赢得下属的认同、尊敬和亲近,会为自身形象增光添彩,进而提升管理者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管理者盛气凌人,高高在上,下属必定疏远之,管理者由此就会被孤立起来,不仅不能了解下情,更难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和事,放下身段,平等待人,对人谦逊温和,也就意味着接地气,有亲和力,这样必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场以及健康向上的力量,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赢得和谐人生。由此可见,平易近人是一种可贵品德,也是一种大智慧,更是成功的法宝。

成语运用

“平易近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含褒义;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运用示例

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

清· 龚自珍《杂诗》:“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