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说

更新时间:2022-06-27 18:28

平衡学说由美 国社会 心理 学家 F· 海德 于 1958年提出 , 是一种阐释人 在社会中 的心 理动态 的社 会 心理学理论 。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他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各种事件形成的。

设一个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0,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被称为P、0、X三角。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有两种可能:正的或负的。它们都是由主体P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判断当前起作用的P、0、X三角是处在何种状态,首先将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按其正负特点分别取+1或-1的值相乘,如果所得之积的结果是+1,则此三角的状态是平衡的,反之,三角的状态是不平衡的。

当人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人就会体验到不愉快。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动机,驱使人采取竞争等多种方式,参与或制造一些事件,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这种不平衡的状态长久得不到扭转,人的不愉快的体验长期郁积,人就有可能被挤逼到疾病那儿去。

阅读的可贵就在于,人们通过它可以进入到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在这时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叫作0'的人,他跟你的经历、性格都十分的相似,可是他却比你更贫穷、更弱小、更倒霉、更悲惨,在阅读之前,你可能只和单位里叫作0的人相比较,那个人根本不如你或同你差不多,但他却借着某个事件飞黄腾达、志得意满,引起你的愤懑和不平。

阅读之后,你开始尝试和0'比较,结果P、0、X三角变成了P、0'、X'(代表“阅读”这个事件)三角,在后一个三角中,你找到了平衡,找到了愉快,也找到了健康。

在很大程度上,平衡说和净化说有相近之处,它们都是通过阅读悲剧性的读物,以书中人物的不幸冲垮自己胸中的块垒,来扭转或扔掉不良情绪,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