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9 19:47
《平邑县志》以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部分为先后次序,设专志29编,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林业、金银花、水利、畜牧、工业、交通·邮电、商业、金融、财税、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科技、文化、文物·名胜、卫生、体育、风俗·宗教、方言,另有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4部分。
平邑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沂蒙山区。县境自古迄今,隶属关系多变,西汉置南武阳县、南城县,北齐时撤南城县并入武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入费县。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民国28年(1939)为费县所辖。1946年4月,费县易名,建立平邑县。后几经局部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始形成的现境域。至1988年,县域面积1825平方千米, 辖7镇、19乡,1258个自然村、1055个行政村,人口861257人,汉族居多。境内北部为蒙山山脉,蒙山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南部为尼山山脉,四海山、天宝山连绵起伏;中部为浚河谷地和阶地平原,总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大小山峰1076个。地处北温带,属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光照充分、无霜期长的特点。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余种,其中主要有石灰岩、石膏、花岗岩、重晶石、硫铁矿、金矿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黄烟、大蒜。林果主要有黄梨、山楂、苹果等。 境内还盛产金银花,年总产量在150万千克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40%,有全国“金银花”之乡之美称。
平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但因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国营及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带动了全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2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6.3倍。农业稳步前进,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变,基本形成了四大商品经济基地,即以山楂、黄梨、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以猪、牛、羊、兔、鸡为主的畜牧业基地;以花生、黄烟、大蒜为主的经济作物基地;金银花生产加工基地。流通领域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433万元, 比1978年增长3.56倍。工业交通迅速发展。1988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发展到8大门类15个行业,总产值达3.14亿元。
平邑县英贤辈出。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游历武城,曾发出“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赞叹。历代著名人物有孔子著名弟子曾晰、曾参、澹台灭明、仲由、原宪,有西晋至南朝宋泰山郡南城羊氏家族中的羊祜、羊?、羊玄之、羊曼、羊欣,有清末爱国将领左宝贵等。平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勇敢的献身精神,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王肖武(王俊)聚众造反,清咸丰至同治年间陈更池、程四虎等响应幅军占据山寨结幅起义,两支农民起义军分别坚持斗争十余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鲁南区党委、八路军一一五师等党政军领导机关曾辗转驻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辟根据地,军民积极参军参战,为开辟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丰功伟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00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和解放军,有54 20名民兵配合主力作战和独立作战1120余次,支前民工20多万人次,2275名革命先烈为国捐躯,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平邑县有着古老文明的历史, 文物古迹众多。现已查明的古遗址15处,古城址5处, 有至今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汉代石阙,有距今100万年前的平额象化石,有众多西周春秋时期的出土文物及宋代重2000克的银锭等。蒙山主峰龟蒙项具有山奇、水碧、林幽的自然风貌,古往今来曾吸引了众多名人学士及封建帝王探胜,孔子登蒙山而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的感慨,李白、杜甫结伴同游,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多次驻跸境内行宫。本志将“文物名胜”升格,列文物名胜编,集中记述, 并在附录中收录了历代流传的诗文篇章。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平邑县志》记述的重点,本志从不同角度在大事记、政权政协、军事、民政、人物等编章中,记述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政委罗荣桓领导下开辟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以及平邑人民前仆后继为革命做出贡献的壮举。军事编设人民武装斗争一章,记述军民“开辟与保卫根据地”、“参军参战” 。重大战事章记抗日战争战事16个、解放战争战事5个。大事记记有影响的抗日战争战事60余条。民政篇设拥军、支前章,充分反映了沂蒙老区军民的鱼水深情。水利是农业命脉,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发挥着不同的经济效益。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县。故《平邑县志》在水利编对水利工程建设及发挥效益作了重点记述。
新编《平邑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