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颏海蛇

更新时间:2023-10-13 19:03

平颏海蛇(学名:Hydrophis curtus)是眼镜蛇科、平颏海蛇属前沟牙类毒蛇。全长692~91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10。头较大,吻端超出下颌,躯体粗壮,前后粗细差别不显著,尾侧扁如桨。背面黄褐色,腹面浅黄白色,有50个左右的宽大暗褐色斑,背宽腹窄,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体鳞六角形或近方形,平砌排列,鳞片具棱。

动物学史

平颏海蛇以前学名为“Lapemis curtus”,然而,最近对15属39种海蛇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几个属,Hydrophis广泛地是异系的(Sanders等人,2013)。作者建议拆除大多数单型属Pelamis、Enhydrina、Astrotia、Thalassophina、Acalyptophis、Kerilia、Lapemis和Disteira,而不是建立多个新属,并为这些分类群识别一个属Hydrophis(Sanders等人,2013)。这种分类系统避免了混淆,更好地反映了这些蛇最近非常迅速地多样化的历史。

平颏海蛇有时被认为是两个物种,一个是分布在印度洋的“H. curtus ”,另一个是生长在东南亚和澳大拉西亚的“H. hardwickii”(Smith 1926,Cogger 2000)。基于整个物种地理范围内种群中大量个体的形态学分析不支持这种划分(Gritis和Voris 1990)。然而,分子数据显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种群分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Ukuwela等人,2014)。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认该物种在其范围内的身份,但暂定只有一个物种,即“Hydrophis curtus”。

形态特征

平颏海蛇尾长全长692~91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10。头较大,吻端超出下颌,躯体粗壮,前后粗细差别不显著,尾侧扁如桨。背面黄褐色,腹面浅黄白色,有50个左右的宽大暗褐色斑,背宽腹窄,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吻鳞从头背可以看见其上缘,上唇鳞7(2-2-3)枚;鼻鳞较大,鼻孔开口于其后半;眼背侧位,没有颊鳞,有时前额鳞外侧分裂,形成假颊鳞;眶前后鳞各1枚,颞鳞2枚+3枚。体鳞六角形或近方形,平砌排列,颈部23~34行,在躯体最粗部27~39行,鳞片具棱,腹鳞两侧各4~5行,体鳞大而棱强,成年雄性腹鳞两侧各数行体鳞的棱棘特别发达;腹鳞92~181枚,体前部者清晰可辨,后部渐小甚至缺如。

栖息环境

平颏海蛇属于小型海蛇,广泛的分布在热带浅水栖息地,包括海湾、河口、大陆架和软沉积物上方,以及珊瑚礁附近的海草栖息地。它与许多软质沉积物类型有关,包括沙子、泥质沙子和泥浆。它有时会上升到河流中,因此也出现在淡水栖息地。一般生活于近岸5千米内的海礁区,喜欢待在沙底或者泥底的浑水中,有些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中活动。通常出现在4至40米的深度范围内(Redfield等人,1978年),但被认为深度可达55米(Dunson 1975年)。

生活习性

多数以掘穴为生,杂食性,其饮食包括许多种底栖、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以及鱿鱼和甲壳类动物。喜欢群居生活,一方面有利于捕食猎物,二是能互相照应,而且喜欢结群生育后代。性温和,仅在激怒时会反击撕咬。

分布范围

地理

平颏海蛇是所有海蛇中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之一,它从波斯湾/阿拉伯湾到澳大利亚东部,包括整个印度海岸线、缅甸、泰国、南中国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据报道,在新喀里多尼亚的一个未知地点发现了该物种的一个个体,但尚不清楚该地区是否存在平颏海蛇的繁殖亚群。

由于其最佳栖息地类型和猎物种类繁多,该物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能力。种群遗传数据表明,H.curtus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经历了最近或突然的种群扩张(Ukuwela等人,2014)。遗传数据还表明,更深的水域似乎是该物种扩散的障碍(Lukoschek等人,20072008;Ukuwela等人,2014)。

国家

分部国家: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山东、台湾等地沿海)、印度(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科威特、马来西亚、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

存在不确定:新喀里多尼亚。

繁殖方法

平颏海蛇表现出显著的大小二型性,雌性的吻孔长度大于雄性(Fry等人,2001)。在澳大利亚,雌性可能每年繁殖一次,幼崽在怀孕6~7个月后于3月至6月出生,平均每只雌性4.3只幼崽(Fry等人,2001)。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怀孕的雌性似乎会聚集在海湾和河口等有遮蔽的区域(Udywer等人,2016,A.Lobo pers.comm.2009)。澳大利亚的调查表明,平颏海蛇繁殖主要选择海草区,这表明这些栖息地为近海环境中的海蛇提供了关键资源(Udywer等人,2016)。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平颏海蛇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它是整个海域拖网捕鱼中最常见的海蛇物种之一,在东南亚也可以直接捕捞到。有资料表明亚洲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全球范围内并不认为它受到威胁。该物种被列为最不受关注物种(无危)。澳大利亚和泰国湾拥有最全面的平颏海蛇种群空间和时间信息。

在亚洲的整个范围内,平颏海蛇也非常丰富。20世纪60年代末在泰国湾进行的一项广泛研究表明,它占拖网捕捞的所有海蛇的80%以上(总共5311条中有4305条;1974年)。还有调查表明,在从海湾捕获的所有海蛇中,平颏海蛇和青环海蛇(C. cyanocinctus)占85%以上(Cao等人,2014)。2002年和2003年,在印度果阿海岸,共有194次拖网捕鱼,捕获了约165只平颏海蛇(Lobo等人,2005年)。在波斯湾,平颏海蛇也被认为是捕获的最常见的海蛇(Rezaie Atagolipour等人,2016)。

保护级别

平颏海蛇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无危(LC)。

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威胁因素

平颏海蛇面临两个直接威胁:渔业副渔获物和定向收获。此外,平颏海蛇在其活动范围内还容易受到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的间接威胁。

主要价值

平颏海蛇在亚洲被捕获用于各种目的,包括人类和动物食物、药用和使用它们的皮。此外,平颏海蛇毒性远高于陆地蛇,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蛇毒富含酶、毒性蛋白和活性肽等多种活性物质,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开发的热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