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

更新时间:2024-02-23 18:39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自然与人文并重的风景区,规划面积为292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跨仁化县浈江区两个县(区)级行政单位。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36′25″-113°47′53″,北纬24°51′48″-25°04′12″之间。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南岭山脉南缘的丹霞盆地。在白垩纪沉积了一套厚度约3700米、粗细相间的红层,其下部的2400米为长坝组,上部的1300米为丹霞组。长坝组是一套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层,出露于保护区边缘和锦江中下游沿岸。岩性较细软,在地貌上多表现为低缓丘陵。丹霞组假整合于长坝组之上,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以坚硬的砾岩、砂砾岩为主,水平或近水平产出,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石墙、石柱、石峰等典型的丹霞地貌,形成了丹霞山类型的地质遗迹。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山体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最高峰巴寨海拔619.2米。

气候特点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在的韶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1℃,年平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冬季北部有雪。

水文特征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河流属珠江水系北江支流,主要有锦江和浈江两条河流。其中锦江源于江西崇义县仙人岭,在园区内长36千米;浈江源自江西省信丰县,从丹霞山南侧环绕流过,河流宽阔处形成河心洲。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长度为1350米,水深18米。另外,飞花水瀑布群在白莲村南,是断层横切过溪流所致;锦石岩马尾瀑从锦石岩右侧的崖顶飘下,高160米,为间歇性瀑布。

自然资源

地质遗迹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境内有地质遗迹点387处,可分为地层遗迹、岩石遗迹、地质构造遗迹、沉积遗迹、水文地质遗迹、地貌遗迹和人文遗迹等7种类型。其中地层遗迹21处,岩石遗迹18处,地质构造遗迹46处,沉积遗迹12处,水文地质遗迹15处,地貌遗迹207处,人文景观遗迹68处。

生物资源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南方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植被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丘陵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低山丘陵硬叶常绿矮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竹林、亚热带灌丛等8种类型。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种,其中I级重点保护2种,分别是中华水韭、莼菜;II级重点保护9种,分别为金毛狗、水蕨、樟树、丹霞梧桐、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喜树、中华结缕草等。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2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分别为云豹、林麝、黑麂、黄腹角雉等;II级保护动物28种,包括穿山甲、青鼬、小爪水獭、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金猫、水鹿、鬣羚、斑羚等。

主要景点

地质博物馆(科普影视厅)

地质博物馆(科普影视厅)位于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北部,在瑶塘村西南边,总占地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分两层,由多媒体展示厅、景观资源展示厅、地质成因展示厅、地貌成果展示厅、生物多样性展示厅、丹霞文化展示厅和丹霞科研成果展示厅等组成。

长老峰游览区

长老峰游览区位于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分为下、中、上三个景观层。下层为锦石岩景层,有锦石岩石窟寺、梦觉关、通天峡、百丈峡、马尾泉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地质遗迹旅游点10多处;中层为别传寺观景层,有别传寺、鸳鸯树、一线天、双池碧荷等景点;登丹梯铁索即上至顶层,可观赏整个丹霞山区全景,及僧帽峰、童子拜观音、蜡烛峰等景观。

翔龙湖景区

翔龙湖景区位于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南侧谷地,因其湖面轮廓似一条腾飞的翔龙而得名。沿湖有龙须涧、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双龙壁、乘龙台、祈龙台、玉带桥、毓秀亭等多处地质地貌点和自然风光。

锦江景区

锦江自北向南穿于丹霞山群山之中,在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内蜿蜒36千米。其中,上游开辟了水上丹霞游船游览区,乘船游览,沿途可观赏丹霞山群象过江、赤壁丹霞、金龟朝圣、鲤鱼跃龙门、仙人插掌、茶壶峰、观音送子、姐妹峰等景点;下游为竹筏景区,沿途可观赏上天龙、观音石、田螺山等景点。

开发建设

基础建设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始于1963年,称丹霞林场,1976年成立丹霞山管理所,1980年设立风景旅游管理局。1995年开发了阳元石和翔龙湖游览区,修筑步道15千米,利用面积6平方千米。1999年开发了韶石山局部。2008年开发巴寨景区和锦江夏富旅游线。

品牌建设

1988年,广东丹霞山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5年,广东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2000年,广东丹霞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1年,广东丹霞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广东丹霞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2010年,广东丹霞山与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以“中国丹霞”联合申请为世界自然遗产。

201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名单,广东丹霞山榜上有名。

作用价值

①地貌学价值

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红层地貌,展现了地球上一种与众不同的自然面貌。它的发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丹霞地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地层学价值

丹霞山区的红色岩系,是中国中生代红色岩系中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一直是华南地区丹霞组地层对比的标准地层,在地质学方面意义重大。

③生态学价值

丹霞山是晚近地质历史时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多次地壳抬升和流水下切,使四面悬崖围限的山顶古夷平面上和封闭的沟谷中,保留下原始的生态群落,包括演替至今的原始森林或原始状态的次生林,基本没有受到人为影响。而在崩塌崖壁和崩积石块的表面,则又重新开始着由低级到高级的生态演替过程。

④科教价值

丹霞山地的层、构造、地貌表现、地貌发育过程、营力作用表现、自然环境和生态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丹霞地貌区中是最为详细的地区,已经成为丹霞地貌对比研究的基地;同时也为科普教育和开辟科普旅游创造了条件,是中学、大专院校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的场所。

⑤旅游景观价值

丹霞地貌作为风景资源主要包括赤壁丹崖景观、造型地貌景观,丹霞群峰景观、丹霞岩洞景观、巷谷地貌以及与丹山碧水组合景观等。在世界上的丹霞地貌景观中,丹霞山是被公认的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区域。

⑥历史文化价值

在丹霞山东南部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表明在新石器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处于相当的水平。另外,丹霞山还是岭南宗教胜地,隋唐时期开始有僧尼经营,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已发现石窟寺遗存达40多处。

人文历史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寺庙建筑、摩崖石刻、碑刻、古山寨、岩庙、悬棺等文物古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4处,其中古遗址28处、古墓葬15处、古建筑10处、石窟寺及石刻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11处。其中,锦石岩寺、别传禅寺、灵树禅寺建于悬崖峭壁之中;长老峰石刻、古山寨石刻等摩崖石刻属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夏富古村和张九龄故居等古迹。

交通线路

交通

①外部交通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临近国道106线、国道323线、省道246线,建有丹霞山→周田→大桥→韶关市区→犁市→花坪→董塘→仁化→丹霞山外围环线。

②内部交通

广东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内部交通主要包括:以景区绿道规格建成南北旅游通道28千米;景区内部开辟小型停车场11处,共11.5公顷;新开发僧帽峰、黄沙坑、巴寨、姐妹峰、双阙石、韶石顶、观音山、仙人迹和五马山观光步道系统1.0-1.5米,总长约160千米;增设科考科教步道30千米;增设旅游马道20千米;锦江水上游览线设10个码头;浈江水上游览线设10个码头。

线路

①地质观光科普游

(一)阳元石→天罡桥丹霞地貌科普考察游线(阳元山考察路线);

(二)龙王岩→梦觉关洞穴地貌科普考察路线(锦石岩考察路线);

(三)翔龙湖→阴元石丹霞地貌观光科普游线(翔龙湖考察路线);

(四)天生桥→狮子岩科普考察路线;

(五)姐妹峰→观音山丹霞地貌科普考察游线;

(六)两头寨→巴寨丹霞地貌科普考察游线;

(七)平头寨→穿岩丹霞地貌观光科普游线;

(八)双阙石→朝石揽胜丹霞地貌科普游线;

(九)风火岭→大凹顶仙人迹丹霞地貌科普游线;

(十)大湖坑→罗江山村科普考察游线。

②水上观光休闲游

(一)瑶山电站→芙芷坝沿江地质地貌遗址水上田园风光游线;

(二)瑶塘→车头沿锦江江地质地貌遗址水上风光游线;

(三)白芒坝→河口浈江下游沿途景观水上竹筏漂流游线。

③丹霞文化体验游

(一)白寨顶→金龟岩古石窟寺人文观光游线;

(二)锦石岩→别传寺→山顶观日落→宝珠峰索道下山佛教文化观光游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