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2 13:50
广东民歌是流行于广东的民歌。
•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
•历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150多年历史,此期间经了三个阶段:
•1、是182l一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八音班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由七八人至数十人不等,一般为民间喜庆、祭神等活动演出,而且经常下乡到小城镇演出。
•2、是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师娘是指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街卖唱或应邀登门演唱。
•3、即1918—1945年粤曲演唱发展到“女伶”时期。姿容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残疾人的盲抹“师娘”并请粤乐(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师伴奏、设计唱腔和创作小曲,并引入西洋乐器伴奏。
•在粤曲鼎盛时期有一大批造诣甚高的粤乐乐师进入曲艺界,他们不但为女伶们伴奏,设计唱腔,而且作曲。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有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吕文成等。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学(即歌词)与客家山歌音乐(即腔调)两个部分,它们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
•客家山歌与其它民歌一样,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如种田、牧牛、捕鱼、采茶、伐木、挑担、抬轿等),这从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同劳动动作,或者为了减轻疲劳、排解寂寞与忧愁,便会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声音,另外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动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家人音乐的歌词文学性很强,曲调质朴含蓄、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客家山歌较集中的传播区主要有粤东北的梅州、兴宁、蕉岭、五华;赣南的万安、遂川、兴国、瑞金;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上杭等。
•渔歌是民歌的一种,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如流行于广东海丰和陆丰的,统称为海陆丰渔歌。分深海、浅海两类。前者是深海作业渔民所唱,近似咸水歌;后者是海边渔家妇女所唱。通常主要指浅海渔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青年男女恋爱时唱的歌,很有地方特色。
小调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