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5 16:47
广州会馆位于英西重镇浛洸镇沿江路河边街,创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
当时连江(小北江)是广州通往连州、阳山、湖南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水上运输业曾一度风光无比。广州会馆是广州生意人休憩、聚集、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该建筑三厅两厢,设东西廊门,东西两侧原有青砖围墙,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西边围墙有麻石制作的圆门作通道。东西廊门的门壁门楣均用石板材料构造,门楣各阴刻“平荡”、“正直”字样;墙基以精制青石花岗巨石板砌贴,正面镶贴高1.2米,两侧高2米。正门门楣上阴刻“广州会馆”四字,字体苍劲古朴、雄浑有力;大门外两侧为青石板铺设的狮子台,台上各立一特制阴角石方柱,上承木质横梁作檐柱,柱上方三分之二处,用青麻石梁横接连两侧燕山墙。横梁上各有压梁石狮一座(已毁),并以“八仙”石浮雕群像分立两梁或梁墙下交接处。石檐柱与正门墙体连接侧旁,以巨楠木浮雕着“武松打虎”、“十八相送”、“三英战吕布”、“水漫金山”等古代人物故事组图;燕山墙檐下有“赤壁之战”、“姜子牙封神”、“甘露寺看新郎”等神情各异的青砖浮雕;屋面正脊有花草浮雕,垂脊饰兽头圭角、排山沟滴。
据记载,广州会馆曾经是广州商民在粤北异乡会友议事、调解生意纠纷的场所。由于水运的衰落,曾经往返粤北小镇浛洸镇的无数货船小舢渐渐稀少,但广州会馆依然记录着南粤商民在小镇奔波创业的历史岁月。
如今广州会馆已成为镇上一处知名旅游景点,每当来自珠三角的游客看到它,都会感到惊奇而亲切,在对着会馆古老的大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他们在心灵上又与这个粤北的古镇拉近了距离。
浛洸镇有1300多年的县级建制史,上通阳山、连县,下抵清远、广州,水路交通方便,清澈的连江从镇上蜿蜒流过,自古就是英德市西部的重镇。
明末清初,浛洸已有“总商埠”之称,管辖英西132个子商埠,当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本省广州、肇庆等地商贩均来往此地经商。广州会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如今,在浛洸镇东村河边街6号,这座古老的会馆面对着宁静的连江,仿佛暮年的老人在追忆流逝的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省内大中城市不少达官贵人避难到浛洸,集镇人口一度高达19000多人。简朴的广州会馆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少有钱人开始在镇上兴业置产,将浓浓的西关风情带到这山清水秀的粤北深山。在镇里有广州“西关”之称的“行仁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木趟栊”的西关大屋。内设全省第一个乡镇博物馆。
1938年秋,广州会馆改为一所商民小学。1941年至1945年这里又成为抗战军民合作站。解放后,会馆先后被镇卫生院、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临时征用。1984年,浛洸镇文化站迁移到广州会馆。
据首任站长吴灶林老先生回忆,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志们想方设法收集有关当地的文物,在会馆内设立了占地30平方米的博物室,展出了自秦汉时期以来的石器、陶罐、木雕等120件文物。
1988年,省文化工作检查组的领导在检查了该站的文物后,认为这是全省第一个乡镇博物馆。此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山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考古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参观研究。这些文物对研究南北商贸流通、文化交流价值不菲。
1991年会馆被政府正式确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修葺保存。广州会馆的保存,成为镇作为粤北重镇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当地政府围绕乡土历史文化开展了大量工作,搬迁了占用会馆的单位,修编了《英德市文史资料———浛洸镇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