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0:08
1956年,学校创建,校址设在广州二沙岛。
1960年,学校从广州二沙岛迁至现址。
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学校。
1969年,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
1975年,学校复办,恢复校名广州体育学院。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0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
2006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
2007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
2009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24年3月22日,入选广东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高校。
2024年10月,由广州体育学院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东盟体育联盟”在广州体育学院成立,广州体育学院任联盟理事长单位。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设有15个教学机构、开设23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00余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0余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0余人,占比超四成;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3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6个。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2018年,学校获批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数量77万多册,生均纸质图书81.87册。中外文报刊2300 多种(其中专业原版外文期刊180多种);购买了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超星电子图书、读秀知识库、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等电子资源;自建了本校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体育资源共享平台、中国体育年鉴数据库等特色资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州体育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期刊(双月刊),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被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文献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粤港澳大湾区专栏、体育社会科学、体育文化视角、竞技体育纵横、休闲体育论坛、体育探索求真、体育经济研究、体育教学探讨等。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
学校校徽主要包括学校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为“羊头”盾状形,由“广(G)体(S)”基本形、学校中英文名称组成。学校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和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校旗图案由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组成,位于旗面中间位置。
德厚学博,文精武杰
行胜于言、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拼搏奉献
2008年6月1日,容国团铜像在广州体育学院落成,容国团是广州体育学院1957级的学生,就读于竞技指导科。容国团是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