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3-12-26 14:22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Gu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为财政补助一类事业单位

历史沿革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前身是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1995年5月成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年1月更名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5月加挂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和南汉二陵博物馆牌子。

2023年12月1日,参与发起的广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科技联盟正式成立。

内设机构

设办公室、安全保卫部、调查勘探部、考古研究部、展陈宣教部、文物保护规划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文物保管部、文物信息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部共10个部门。

现任领导

院长:张强禄

党支部书记:黄洪流

副院长:林冠男

人员编制

据2019年4月研究院官网资料显示,研究院配事业编制100人,有在编人员5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名,包括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8人,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者5人。

科研成就

考古发掘

先秦考古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从化区流溪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从化流溪河流域发现先秦两汉时期遗址约300处,遗址主要集中于几个大型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内,多位于河谷、盆地边缘的缓坡台地、和低矮山岗上。先秦考古学文化遗存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部分可晚至汉初)三个阶段。先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完善珠江口地区的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岭南地区文化文明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国时期考古

1983年发掘的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是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1995年后,又先后发掘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它们和南越王墓是南越国时期的最重要考古发现。

南汉二陵

南汉二陵是指五代南汉烈宗刘隐的德陵和高祖刘岩的康陵,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北亭村。康陵哀册文碑是年代最早的哀册文碑石。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的青瓷罐,是五代青瓷的珍品。其中素胎无釉的木瓜、菠萝、香蕉、马蹄、茨菰、桃、柿等象生祭品,是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类象生陶瓷制品。外国玻璃制品对研究古代玻璃和对外贸易交通具有重要价值。

广州古城考古

1972年在今越华路和广仁路交界处发掘宋代城墙基址,是广州古城考古之始。

在广州古城范围考古发现了南越国宫苑和南汉宫苑,以及大量房基、道路、河堤、码头、灰坑等遗存。在广州古城区10余个地点考古发现了西汉南越国、东汉、东晋、南朝和唐、五代南汉、宋,及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城墙或相关遗存,为研究广州古城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2002年在北京路发掘分属民国、明代、宋代、南汉、唐代等五个历史时期11层路面,证明北京路一带历史上就是广州的中轴线所在。

2021年12月23日,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召开发布会,正式公布“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评选结果。

资料整理

十二五期间,研究院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项目——小谷围脆弱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陈顺墓出土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也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项目。

1995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学术专刊《广州文物考古集》《广州考古五十年文选》《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南海神庙古遗址古码头》《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番禺汉墓》《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广州考古六十年》《鲁山杨南遗址》等,合编《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文物保护工作五年》《广州文物志》《广东文物考古三十年》《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广州传统建筑壁画选录》《16至17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与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合著的《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发掘报告》,获2008—2009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考古》《文物》等各级刊物上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考古简报和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