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21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专唱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唱腔为曲牌体,唱南北曲,俗称盱河高腔。广昌孟戏流行于广昌县境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正徽招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万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万喜良;埋葬万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广昌孟戏就以这个传说作为题材。
明万历、嘉靖年间,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曲、陇东调等多种戏曲声腔流入广昌,彼此交融,新老腔并存。至万历(公元1573—1620年)年间,广昌兴起一种“神戏”,以甘竹镇赤溪、舍溪、大路背最盛,每年春节上演孟姜女连台大戏,逐渐形成风俗,这就是孟戏的雏形。
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在20世纪60年代自然湮灭。
赤溪曾家孟戏被认为是元本,属两夜连台本,全剧共64场,需9个小时演完,一个晚上演一本。
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是3夜连台本,全剧共69场,需11个小时演完,分三个晚上演出。
1981年广昌盱河戏剧团把大路背的“孟戏”改称《长城记》,唱高腔和乱弹,使孟戏得以延续。
孟戏的音乐结构属曲牌体,两路孟戏剧本保留曲牌140余支。许多唱腔腔句较多,即一字多音。旋律较为平缓,多在中音区回旋,用本嗓演唱,有时到唱句末尾或加入帮腔时,曲调才突然翻高,用假声(窄声)行腔。许多曲牌末句旋律由低到高结束。
广昌孟戏剧本上标出的曲牌有一百四十余支,无论语音语调,都融入了江西广昌地区的方言,曲调会由于演唱者的声调、掌握程度有细微的变化,形成具有广昌地方色彩的旋律,从而使曲调与环境结合的浑然天成,表现出只有广昌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广昌孟戏中有大量方言口语的运用,如“【朱云飞】鞑靼,梅香眼大眉粗脚又长,头是鸡母头,破鞋穿一支,牙齿混污旧又脏,脸难看,劝你多买胭脂小粉擦在脸上香哄哄”,尖嘴梅香烂肚肠鞑靼是广昌方言中常用的口语,表达坏蛋之意;鸡母头是形容孟姜女头发像鸡头一样又脏又乱,这个曲调用方言口语的方式表达出孟姜女失去夫婿后精神不济,无心生活的状态。又如“【锁南枝】之位兄弟不和顺,因此将我赶出门庭,望公公搭救怜儿,愿当奴婢报你恩。”公公在江西赣语中是祖孙辈对男性年长者的尊称,也就是普通话里爷爷的意思。孟戏的唱词中还有大量的口语词,如,《驻云飞》万里长城(咿),蹑足遥观近(咿),身冻馁谁怜悯,囊筪消罄(嗏)。提起泪(咿)盈盈好伤情。万水千山风霜那个皆历尽,一度临风一惨情,一度临风一惨情(咿)。咿、嗏这种语气词作为衬词在剧本中大量存在,与广昌的方言俚语相映成趣,使孟戏的唱腔更加丰满,共同构成了孟戏浓厚的地方色彩,广昌孟戏这些方言与语气词的运用,对于学习使用的表演者来说,易学易懂,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而对于戏曲来说,人物性格、剧情推进都是通过唱词来表现的,这样也最为生活、生动,方言使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审美产生一种熟悉的美感,拉近了人物情感和观众的情感距离,使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到故事情景中,跟随主人公的情感完成一次艺术体验。总之,方言的渗入与口语词的贯穿,使得广昌孟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广昌孟戏在表演过程中多使用鼓、唢呐、胡琴、锣等乐器,这些乐器均为民间乐器,这类乐器的大量使用使广昌孟戏的质朴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乐器节奏简单,易于操作,使用起来更容易上手,表现的内容也大不相同,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戏曲的全部情节的起承转合。如,锣鼓单独使用时,快速的敲打,能使观众的情绪跟着锣鼓的节奏变得紧张起来,引起,一般用于情节紧张时,突出人物匆忙疾走或处于危机时刻,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情绪和节奏。
笛子和唢呐伴奏,这两种乐器都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一般用于角色上场前的铺垫,和叙事的前奏,用音乐与曲调将观众事先引入故事的情景中,让故事的推进显得更加圆润。
唢呐与锣鼓伴奏,节奏明显,铿锵有力,在广昌孟戏中多用于表现军队行军打仗时的气势。让人感觉战场的宏大与战争的残酷。还用于武将人物出场时,能够显示出武将的勇猛威武。
还有胡琴和笛子一起伴奏时,旋律简单,节拍更加自由,多在孟姜女轻松愉悦的时候出现,表现孟姜女自在明快的心境,当然也只在戏曲中出现一小部分。
演唱形式为干唱,无管弦伴奏,拍板为节拍,只以小锣小鼓过门。曲调没有固定的调高,大都根据艺人嗓音来唱。演唱以广昌官话为基础,也有一些“滚唱”。帮腔腔句较短,一般帮后半句,只有几板,也有最后一句重句帮腔,帮腔中无锣鼓伴奏。
广昌孟戏是用高腔演唱孟姜女的戏曲,流传于甘竹一带,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孟戏演出作为集宗族祭祀和戏剧祭祀为一体的盛大典礼,每年只在本村演出一次,其中大路背刘家孟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演出。演出习俗主要是“出帅”和“请神”。“出帅”指在正月的特定时间,用轿椅抬着清源祖师的木雕像和“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游村或游街,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族中男丁全部参加,队伍经过全村(街)每户人家,每户大门口都要摆放香案、燃放鞭炮迎送。“请神”指主事人手捧神本,逐一唱出全国名山大刹(刘家唱广昌县境内庵庙里)的神名和已故艺人师傅姓名,请他们回来看戏。
广昌孟戏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全套南戏本《孟姜女送寒衣》和大路背刘家孟戏传奇戏《长城记》。
“广昌孟戏”已得到我国戏曲、音乐界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李安平,男,汉族,1968年4月生,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人。2008年2月,李安平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广昌县申报。
曾国林,男,汉族,1955年生。2008年2月,曾国林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广昌县申报。
“文革”后,江西省文化厅和地方文化局对广昌孟戏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但由于财政紧张,许多规划和措施无法迅速落到实处,剧种传人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如再不设法挽救,很可能也会像舍溪孟戏那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1980年11月,戏曲史专家流沙到甘竹对孟戏深入调查。不久,发表专著《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
1981年10月,在广昌县城召开老艺人座谈会。会后,老艺人谢梅生将已散失的3本刘家孟戏笔录出来,全部录音。
1982年10月,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联合举行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上,广昌盱河戏剧团整理的孟戏折子戏《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做展览演出,吁河高腔又一次掀起轰动。期间,召开吁河高腔学术研讨会,参加人员大部分是国内有名的戏剧家和戏曲音乐家,还有几位外国研究者。
1984年7月,广昌县吁河戏剧团排练全套3本刘家孟戏。10月,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对其全部录像。同时录像的还有孟戏折子戏《画桥分别》、《姜女送衣》和《滴血认夫》。
1990年12月,完成对曾家孟戏高腔全部唱腔的录音,由曾家孟戏老艺人曾德祺演唱。至此,对广昌孟戏的挖掘抢救工作基本完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获得“广昌孟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昌孟戏项目评估合格,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演出
2015年7月,广昌开展2015民俗文化周系列活动,广昌孟戏在其中演出。
2016年10月20日晚,使用广昌孟戏的主要声腔盱河高腔演出的乡音版《临川四梦》在北京大学亮相。
重要著作
1998年10月,《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出版发行,吁河戏在其中占有一定的篇幅。1999年12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出版发行,盱河戏在其中的篇幅占第二位。因为广昌孟戏是旰河戏里颇具特色的剧目,所占份量较重。《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吁河戏部类以吁河高腔(孟戏高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