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6 11:09
广盐性是指生物可耐受外界广阔范围的盐分浓度变化而能生活的性质。具有这种性质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栖息于河口附近淡海水域的生物,干沙滩及大型水库的生物,往返于江河和海洋的回游鱼类等,均属于此类生物。盐度是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海洋中,其重要性与另一限制因子温度相近。
广盐性作为一种生态因子对水生生物的作用及水生生物对环境不同盐度的反应。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中,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极限。盐度是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海洋中,其重要性与另一限制因子温度相近。所以,可把某个海区每个月的温度变化作纵坐标,盐度变化作横坐标,绘制成一年的温度-盐度水文气候图,借此掌握该海区主要环境因素变动的规律以及它们对各种海洋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盐度生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分布、蕴藏量、生长、繁殖、发育、引种、驯化、养殖、资源保护及防治敌害等方面。
有些水生生物能生活在较大的盐度变化范围内,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这是广盐性生物。有些水生生物只能生活在很狭小的盐度变化范围内,对盐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甚至不能忍受盐度的微小变化,这是狭盐性生物。生活在河口和海岸潮间带的生物以及能在江河和海洋之间进行降河洄游和溯河洄游的种类,是典型的广盐性生物。生活在盐度高而稳定的海洋中和盐度很低而没有明显变化的淡水中的水生生物都是狭盐性生物。
动物要耐受外界环境盐分浓度的变化,有二种方法,第一是渗透适应型,它们调节渗透压的作用不完善,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相接近,并且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水环境的盐度升高时,它们的体重由于失水而减少;盐度降低时,其体重由于水分渗入而增加。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都是变渗压性的,它们体液的渗透压与海水接近一致,其中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接近相等;甲壳动物、腹足类和头足类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相比稍低;其他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则稍高。常见的有栖于淡水海滨的体表渗透性高的无脊椎动物,例如贻贝、沙蠋属(Arenicola)蚕等,它们均能生活于100%至20-30%的海水水域,体液浓度与外界浓度为等渗的。另外,半陆生性的寄居虫能在50-200%的海水中生活。第二是渗透调节型,如(Pleuronectiformes)、鲻属(Mugil)、虎鱼属(Gobius)、鳉鱼属(Oryzias)、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鳗鲡属(Anguilla)等硬骨鱼类,均能生活于淡水或10%海水至100-200%的海水中,而其体液浓度维持恒定。无脊椎动物,如栖息于河口的Palaemonetesvarians可在2-110%海水中、栖于内陆碱水湖的Artemisia salina在10%的海水至饱和盐水中,能比较稳定地维持其体液浓度而生存。在植物,芦苇等就是属于广盐性植物。
广盐性鱼类能在幅度很广的盐度中生存,不管在高渗或低渗环境能进行体液调节,适应各种盐度中。如将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教的鱼类排成一个表。这些广盐性鱼类也包括溯河和降河涧游的鱼类而不包括那些进入海湾河口的半咸水鱼类。淡水鱼进入海水的种类比海水鱼进入淡水的种类要高十倍多。这说明了淡水鱼的肾脏在海水中比海水鱼的肾脏在淡水中适应性要广泛得多。在淡水中所记载的海水鱼是不常见的,甚至是偶然来淡水居住的。说明鱼类对于比原来环境增加了盐度的新环境较易适应,而对于减少盐度的新环境较难适应。在对广盐性鱼类的研究中,有两属鱼是经常作为研究对象的,即赤鲚鱼和刺鱼,但这两属鱼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是不相同的。
广盐性生物称“盐度变化生物”。指能够在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如某些双壳类及腹足类、介形类、海绵等。近岸地带的海湾、泻湖等,因受气候变化、降雨量及海潮等的影响而使海水含盐度发生变化,其中常仅发育有广盐性生物。
海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鱼,主要是软骨鱼类,如鲨鱼,则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贮存于血液中,使血液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变得与海水相当,这样,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盐问题了。
红肉篮蛤产卵季节长。成熟的红肉篮蛤给常借助外界因子(大风浪、下雨、降温、比重降低等)的作用,自行排出精卵,一年四季都能产卵(俗称退瘦)。依其种苗的发生季节,可分为春苗、五月苗、暑苗、秋苗、降苗、雪苗、寒苗等。养殖多以春苗、五月苗、暑苗、寒苗为主。
红肉篮蛤在稚贝期生长很快,它与水质、水深、风浪、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潮流畅通、气温暖和、比重适宜、风浪不大的条件下生长最快,约10天时间,贝体可增长一毫米。种苗播养后,如遇环境条件适宜,一般养殖40~100天,体长达15毫米左,即可收获。生长期一般在春秋两季,因这时水温适宜,饵料丰富,稚贝走动快,生长快。若是土质细软略带红色的油泥场地,且多吹东南风,其生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