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16 20:07
如皋广福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来多次扩建,最盛时有房屋一百多间,是全县最大的寺庙,民间称为“大寺”。寺前的街道名为“大寺巷”。明清两朝管理全县佛教的曾会司附设于此寺内。清朝后期已经败落。西部房屋卖给县商会。民国元年,县参议会设于此寺内。民国16年(1927),改作国民党如皋县党部。1938年后,曾作伪县警察局。1945年12月,人民政府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公署设于此。1946年,原大殿已改作会堂,被国民党空军投燃烧弹焚毁。1949年后在大殿废墟上砌建会堂,作为开会和演戏用,名“人民剧场”。1997年后改建,其址在现大治街北百花苑内。
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广福寺在县治之西,古运盐河南。唐贞观间(627—649)僧智勋募建,其后多次修缮,增建楼堂殿阁。最盛时有房屋100多间,僧徒众多,是全县最大的丛林,故民间称为“大寺”。山门向南的巷子遂名为“大寺巷”。元末曾遭战火。明洪武二年僧竹宽募修。洪武十五年,管理全县佛教事务的僧会司附设于内,明万历县志记载:“广福寺为祝厘道场。”是作为皇帝祝福祈祷的场所。
北宋进士胡志宁(安定先生胡瑗之子)有《游广福寺》诗一首,载于县志:“兰若幽深与世违,酒阑重觅未斜晖。篮舆绕入花边路,布衲趋迎竹下扉。清簌敲风和梵奏,独槐笼榻涨烟霏。吟栏倚遍诗成处,不觉金莲映月辉。”
邑明代人曹相也有《广福寺》诗:“屋楼矗矗耸青苍,传是江皋古道场。岁月几经秦劫火,巍峨重见鲁灵光。鹤归仙自夸丁令,钟动声能吼象王。惭愧带围无可镇,题名藻栋墨痕香。”
清朝中期,广福寺已渐渐败落。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不知何故,后继无人,由城厢绅董和其他寺院的僧人代管,绅董张如杰等呈报经县令周际霖批准,改为“万寿宫”,殿内供“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盘龙金字牌子。产业收入作庆贺典礼之用。不久,“大殿焚毁,余房坍坏。”光绪五年募捐重建,改为“宫殿制度”。光绪三十年,西部旧屋卖给县商务分会。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皇帝、太后相继崩逝,全县官绅来万寿宫“哭临”。新皇帝溥仪登位也在此庆贺。
民国元年(1912),如皋县公署批示,将万寿宫改为“如皋县参议会”,原有的寺门和前楼改建成西式,广福寺原有的田产拨归县立工业学校充费,民国16年,如皋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参议会改成国民党如皋县党部。大寺巷更名为“党治巷”。民国27年(1938)春,日军进据如皋城,县党部人员撤逃,房屋被占为伪警察局。1945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设于此。次年夏,广福寺大殿改建的会堂被国民党空军投弹焚毁。1949年1月如城二次解放后,党治巷改名大治巷。1958年在会堂废墟上砌建人民剧场,作为开会和演戏剧的场所。1996年城市改造,人民剧场及其余房屋皆改建成居民楼房。其址在大治街百花苑。北面的街道现名广福路,以存古迹。
近代邑人冒广生《龙游河棹歌》中有一首:“塑像刘兰十不全,旃檀古佛夜光悬。梅魂化后归何处?唯有虬枝似昔年。”作者自注:“菩提社有刘兰塑像十尊,通州取去其一,置陈列所中。定慧寺古佛顶相传嵌有夜明珠,今加以漆,然佛像真旃檀也。雨香庵有宋松、宋梅各一,数年前梅仅半枯,今伐去;松存。”沙元炳有《约同人过菩提禅院观唐塑十弟子像……》诗,作于民国元年(1912)。菩提社始建于明崇祯二年,不应有唐代塑像。据老人说,这十尊塑像是广福寺改作参议会时移来的。《辞海》无《刘兰传》,有《刘元传》,说:刘元系元代雕塑家,字秉元,河北宝坻人。……初为道士,从杞道录学艺,后又从尼泊尔名师学雕塑。相传所作神气生动,为当时少见。因此后人将著名塑像都称为刘元的作品,又有人将刘元讹成“刘鸾”或“刘兰”。沙诗作于民国元年,说塑像是十尊;到冒广生见到时已有一尊被通州取去。沙仅说是“唐塑”,冒则说是刘兰所塑。此九尊塑像后来在1938年春,日军烧菩提社时同归于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