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9 15:21
广竹(Pseudosasa longiligula T. H. Wen)是禾本科、茶秆竹属植物。竿高约8米,径粗约5厘米;节间长40-50厘米,绿色无毛,节下方有白粉;竿环不隆起;箨环有领圈状箨鞘基部的残留物。箨鞘革质,箨舌呈弓状突起;箨耳椭圆状,箨片狭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叶鞘密生细毛,以后毛脱落而具微细毛,叶耳点状至椭圆状;叶舌发达,,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狭长披针形,。花枝未见。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竿高约8米,径粗约5厘米;节间长40-50厘米,绿色无毛,节下方有白粉;竿环不隆起;箨环有领圈状箨鞘基部的残留物。箨鞘革质,绿色,背部具褐色刺毛和褐色小斑点(或无斑点),边缘着生有褐色纤毛,基部近无毛,先端宽而凹陷;箨舌呈弓状突起,有时截形或微凹;箨耳椭圆状,横卧,边缘有纤毛;箨片狭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直立,无毛,具纵脉,先端渐尖,基部略向内收窄,宽为箨鞘先端的1/4竿每节分1-3枝,枝贴竿,小枝具4-6叶;叶鞘密生细毛,以后毛脱落而具微细毛,边缘密生纤毛;叶耳点状至椭圆状,横卧,边缘具数条直或弯的粗壮繸毛,易脱落呈无叶耳;叶舌发达,呈山峰状突起,高达8毫米;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狭长披针形,长12.5-22厘米,宽13-24毫米,基部渐窄尖或作宽楔形,先端急尖延伸,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具细柔毛,近中脉处毛尤密且长,次脉明显5-7对,小横脉在两表面均清楚,两边均有锋利之细锯齿。花枝未见。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分布于中国广西全州县才湾。分布区范围介于全州县城与天湖电站之间。自然状态下,广竹大多分布在沟壑两侧山坡,海拔高300-800米,小生境较湿润。分布区的土壤为红壤,表土黑褐色壤质,pH值5-6。分布区年均温度17.9℃,极端最高温38.6℃,极端最低温度-6.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6.6℃,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8.7℃,年均降雨量1494毫米。天湖电站的年均温度12.1℃,最高温度35.0℃,最低温-10.1℃,年平均降雨量2300毫米。
广竹通常有两种繁殖方法:一种是移竹(带竹蔸)繁殖,方法是将挖取的竹子截秆,秆高50厘米,不带叶片(带叶片则成活率极低),用塑料薄膜封口,去鞭、来鞭长20厘米,将竹蔸及竹鞭埋入苗床。另一种是埋鞭繁殖,方法是取回竹鞭,选择饱满、健壮的芽,从芽的两侧切断竹鞭,截成长度5-8厘米的鞭段,每段竹鞭只带一个芽,然后埋入苗床,芽朝上。
造林地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避风湿润、土层深厚、集中连片的半阴坡、退耕农地种植,忌河滩地、岩裸地、风口及山脊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
整地:清理林地,特别是其它的小杂竹、白茅草、树蔸等应及时清除。由于广竹为混生竹,竹鞭向四周生长出笋长大,因此,造林前最好要求带状垦地,带宽1.2-1.5米,翻耕土壤深25-30厘米,按2.5米×3.5米的株行距挖坑种植,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40厘米。
栽植:每亩76塘,地苗每塘栽2-3株,袋苗每塘栽1袋。一般宜用直栽法进行栽植,种植的时间以早春(1-2月)为最佳,便于安全度夏。有条件的可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地苗按“三埋两踩提苗”的方法进行栽植。袋苗要先去除袋子,边填土边踩实,盖土比原土高5厘米。种植面应形成盘状,即形成塘的四周有小土埂保水土,中央稍低,便于蓄水防早。
管护:要做到随运随种,并且及时浇足定根水。栽植后的头两年,夏、秋两季的抗早保湿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有条件的每周可灌水1-2次。在幼竹高生长高峰期,还应特别注意竹林水分与养分补给,以确保幼竹正常生长。1-2年适应期即过,竹子的叶片色泽正常,其抗旱性增强,此时可转为正常的竹林管理。出笋前,每亩可酌情施用尿素20-30千克,幼竹生长高峰时期,施尿素30-40千克,竹子行鞭期施复合肥40-50千克,可提高出笋数量,提高成竹数和竹材的质量。集约管理条件下,广竹可在第1年栽种成活,第2年便能繁衍出少量的竹鞭,第3年幼竹林中即有较多的行鞭,第4年大量出笋大量行鞭,第5年竹鞭将窜满地表,至第6年便能成林成材,此后竹子不断行鞭,形成稳定的竹林生态系统。竹林进入工艺成熟期,竹子便可采伐利用。
该竹的竹笋甘甜鲜美,是中国广西当地人们用来招待客人的佳肴,还可作水果生食;其竹竿通直,材质坚韧,用途广泛,曾是产地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亲切地称它为小银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