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瘰螈

更新时间:2023-07-13 15:33

广西瘰螈(学名: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是蝾螈科、疣螈属。外形与中国瘰螈相近似,但该种吻长明显大于眼径;体背面及两侧全为黑褐色;背脊棱强烈隆起。雄螈全长125~140毫米,雌螈全长134毫米左右;吻长明显大于眼径;体背面及尾两侧均呈黑褐色;腹面有不规则橘红色或棕黄色大斑,大斑内有小黑斑;背脊棱强烈隆起;后肢粗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彼此相触。

动物学史

庞家庆等(1991)曾将广西瘰螈与产于越南三岛(Tam-Dao)的德氏瘰螈(Paramesotriton deloustali)有关文献记述的特征做了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次异名。此后,叶昌媛(1993),Zhao与Adler(1993),费梁(1999)、费梁等(2005)等仍将其记载为有效种。此外,奥尔罗夫等(Olrov,2002)记载越南高平(Cao Bang Province)的东北部有广西瘰螈。经查看广西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鉴于广西标本个体显然小于越南的德

氏瘰螈,在无德氏瘰螈标本进行核对的情况下,仍保留广西瘰螈(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为有效种,有待深入研究。

形态特征

成体:雄螈全长13.2毫米,头体长72毫米左右;雌螈全长71毫米,头体长134毫米。体肥硕而略扁平,头部平扁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吻长明显大于眼径,吻端平切,突出在下唇前方,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前外侧;口裂超过眼后角甚多,唇褶很发达;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形,齿列的前缘在两个内鼻孔之间会合;舌椭圆形,除左右两侧游离外,均与口腔底部粘连。四肢长度大致相等,后肢略比前肢粗壮;前肢向前贴头侧,指端达眼的后缘或眼前,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彼此接触或重叠。指4个,趾5个;指、趾末端钝圆,基部无蹼。第一指、趾均甚短小。雌雄性肛裂几等长。尾较头体部短,向后渐趋扁薄,近尾端部几成薄片状。

皮肤粗糙,背中央嵴棱突起十分明显,前端在枕部处形成粗壮的分叉达眼的后上角,向后延伸达尾部。在躯干及尾之大部有不规则的横行沟纹。头背、两颊、体背至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头后颈部和躯干部痣粒较为粗大、密集。头、体背面和两侧以及四肢背面全为黑褐色,尾部棕褐色,喉部腹面和体腹黑色并缀以不规则的橘红、土黄或淡米黄色大型斑块,有的个体斑块散有小黑斑。肛后尾的腹鳍褶橘红色,约在后1/3处此颜色消失。

第二性征:雄性肛部肥厚隆起,肛裂内侧有多层指状乳突。雌性肛部不肥厚,不隆起,肛裂内侧亦无指状乳突。雄体背面体色深黑褐色。雌体色较浅淡。

头骨:头骨长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的1.14倍;上颌骨外侧间距略小于方骨外侧间距;鳞骨后突与枕髁后缘几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鼻突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大,顶骨较小,额鳞弧较宽,额鳞窝较小;上颌骨较短,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连接;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1对,为硬骨。

栖息环境

广西瘰螈生活在海拔470~500米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溪水清澈,水底多为石块和泥沙,两岸灌木和杂草茂密。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很少活动;水流湍急的溪段则少见。大雨之后,多在距山溪0.5~1米的大石缝或草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广西瘰螈偶尔会发出“wā、wā”的叫声,声音不洪亮。大多于夜间出外觅食,常静伏于溪底,当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经过嘴边时,即迅速张口咬住而后慢慢吞下;曾在胃内发现有蛾类食物残片。室内饲养时,投喂蚯蚓,取食正常,生长良好;捕食时,头部对准食物,突然一冲立即咬住食物,然后再吞食。如果逃出饲养缸,在潮湿的环境中可活数天不致死亡。游动时四肢贴体, 借尾巴摆动而缓慢前进。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西宁明、防城十万大山)和越南高平东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为4~6月份,尚未有详细的繁殖行为的记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易危。

种群现状

广西瘰螈受到的威胁主要是树种结构的不合理、农药的大量使用和电鱼、药鱼的伤害。在模式产地派阳山林场, 虽然森林覆盖率较高, 但植被类型多为人工林, 以速生桉、八角林等经济树种为主。单一经济林对以溪沟为栖息地的广西瘰螈产生了极大影响。=凡是距速生桉经济林的种植不足50米的溪沟,已很难发现广西瘰螈踪迹,超过500米以上的溪沟仍有分布。在上思县十万大山分布区栖息地也面临着类似的威胁。分布区内种植了大量八角林,水土流失严重。大量农药的使用会对广西瘰螈的成体,特别是幼体和卵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了成活率和孵化率。此外,在广西瘰螈分布区有不法份子使用电鱼机电鱼、使用石灰和敌敌畏药鱼。电鱼机对广西瘰螈不论是成体、幼体或卵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石灰和敌敌畏都会显著改变栖息地水体的PH值,对敏感的两栖动物影响很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