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9:24
广饶县吕剧团始建于1959年10月,其前身为广饶县京剧团。至1960年底,广饶县吕剧团有演员60余人。上演剧目有《王小赶脚》、《借年》、《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吕洞宾戏牡丹》、《老少换妻》等传统戏和新创作剧目《广北巨变》、改编移植的现代戏《红色娘子军》。
东营市是东营市是吕剧的故乡、吕剧文化的发祥地。100多年前,以广饶县时殿元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再坐唱琴书的基础上首创了化妆扬琴,其处女作《王小赶脚》的推出,标志着一个新剧种在齐鲁大地上的诞生。它就是我们现在的省戏——吕剧。
1953年春,广饶县成立了政府兴办的专业剧团。195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确认广饶县为吕剧发源地后,正式定名为广饶县吕剧团。1994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广饶县吕剧团基础上组建东营市吕剧团,属市、县双重领导。自1953年至今,东营市吕剧团已走过57年的奋斗历程。现任团长刘中范,内设办公室、演出部、后勤保障部、创编部四个机构,现有演职人员48人,其中国家二级演员11人,国家三级演员11人。
1962~1965年,该团发展较快,活跃于省内广饶、惠民、阳信及河北枣强、衡水等广大集镇乡村。演出剧目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有文戏也有武戏,如《杨门女将》、《杨八姐盗刀》、《三世仇》、《三回船》、《丰收之后》等,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被称为“乌兰牧骑式”剧团。“文化大革命”中,吕剧团演出活动停止, 1970年改为京剧团。1979年7月,广饶县京剧团改为吕剧团,上演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1986年10月,吕剧团被确定为全民事业单位,定编40人,实行企业化管理。 剧团长期深入农村演出,每年演出200场以上,深受群众欢迎。剧团还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排演新剧目,如1982年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合家欢》,1991年, 配合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庆祝活动创作排演大型剧目《地下河》,1 995年,配合油地共建工作创作排演《这方热土》等。至1995年底,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共120多部, 其中自编自演剧目10多部。剧团连续多年被县、市评为“文化先进单位”,1991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剧团”称号。1994年9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广饶县吕剧团基础上组建东营市吕剧团。
在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引下,东营市吕剧团在平坦而曲折的道路上磨砺奋进,发展壮大,由最初的搭班剧团逐步成长为实力雄厚、艺术精湛、风格独特、阵容整齐、颇具影响且率先跻身全省先进剧团行列的地市级剧团,年均上演200余场次,演出场次列全省同级剧团之首,被广大观众誉为吕剧故乡的“庄户剧团”。
建团以来,本着“出人出戏”的办团理念,致力于吕剧艺术的发展繁荣,共创作、改编、排演640余个剧(节)目,培养了200多名艺术新人,分获国家级及省级表演一、二等奖若干次。演出过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李二嫂改嫁》《沂河两岸》《丰收之后》《姊妹易嫁》《借年》《双玉蝉》《三凤求凰》《画龙点睛》《三春柳》《红柳滩》《老乐醉酒》《潮涌黄河口》《孙武》《马书记上任》《随礼》《遗言》《乡人俚曲》《红嫂》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几年来,多次荣获省级以上高层次奖项,其中《三春柳》《红柳滩》《老乐醉酒》《潮涌黄河口》《孙武》《乡人俚曲》分获全省四、五、六、七、八、九届“精品工程奖”实现了六连冠。《潮涌黄河口》《孙武》分别获得山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泰山文艺奖”。 话剧小品《119和爸爸》获全国首届职工艺术节小品类金奖。反映基层干部廉洁奉公的戏曲小品《随礼》闯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第六届CCTV小品大赛并获“优秀剧目奖”,该节目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大地情深” 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戏剧小品决赛,获 “群星奖”。小吕剧《马书记上任》获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金奖、全国小戏艺术节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中国戏剧奖”和“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奖”。小品《找老娘》获第十一届“山河杯”晋冀鲁豫津相声小品大赛节目二等奖。吕剧联唱《乡韵》在“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中表现突出,荣获当场最佳表现奖,该节目被推荐参加文化部在苏州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并荣获“丰收奖”。小吕剧《浪子回头》入选2010年第二届江南文化节暨“沙家浜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的决赛,获得优秀奖。
吕剧事业突飞猛进,多项艺术成果全面开花。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先进剧团”、被山东省劳动和人力资源部、省文化厅联合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文化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
该团以发展繁荣地方戏为己任,演出足迹遍及山东省的东营、淄博、滨州、潍坊等大部分地市,并多次到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江苏等省市演出,成为山东吕剧的主要传播者,为普及和交流地方戏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