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26 20:14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台庄户村在距京城三十余公里的西部山区,在百花山脚下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两个小山村,这就是京西门头沟区庄户村和千军台村。村子的西边是小有名气的大寒岭,也叫摘星岭,北边的山岭是髽髻山和清水涧。在抗日战争时期,髽髻山上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据说这场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是卫立煌的部队英勇作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落花流水,庄户、千军台的古幡会就在此处盛行,自明清时期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除在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中断了十余年外,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古幡会活动。
详细地址:大台庄户村
庄户村居民相传自明代由山西省洪桐大槐树迁来,以“韩”姓居民为主,“张”姓居民也人数众多,在京西古幡会中,也一直有“韩家鼓,张家笙”的说法(在正月十五的幡会中,打鼓均由韩姓人家负责,笙的演奏均由张姓人家负责)。村中老辈居民仍保持山西的生活方式,爱吃酸味食品,山上的野酸枣、杏果一直是当地人的美味零食。
原庄户村位置在现庄户村位置东侧一公里处,村落形式类似于四合院形式,以条石、青石板为主,村落形制传统、规整。由于煤炭开采,庄户村处于采空区,为保证居民安全,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整村迁往村址,房屋结构随之改变,更为现代。原村址已经成为残垣断壁,但仍然能看出当年的建筑风貌。
庄户村居民多为木城涧煤矿和大台煤矿工人。
庄户千军台幡会民俗
这里的山村历史悠久,福定庄桃园、千军台、庄户等村,辽代以前就已建村。但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具体建村年代已不可考。庄户、千军台一带盛行的民间正月十五十六的古幡会更是充满明清古代遗风,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画卷。古幡会已流传了几百年,它是门头沟区山村古庙会的产物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现已发展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传统的古幡盛会是以两村数十面中幡为主体的会档,是京西门头沟、乃至首都北京地区的珍贵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华北地区民间一绝。但是由于古庙破坏、村落变迁、老艺人去世等原因,古幡盛会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庄户,千军台的古幡会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两天,由于幡会的举办比春节还要热闹,无论是附近的居民还是闻讯前往的人们,都绝不会漏掉这一年一次的盛会。
古幡会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是村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自娱自乐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至于古幡会起源于什么朝代,如今看不到任何具体的文字记载,连庄户、千军台两村的村志都是一片空白。建村历史已不可考证,但不会晚于明万历年间。现年85岁的孙秉华老人讲,古幡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代,据传两村的祖先是跟随燕王朱棣扫北时来的,那么就是永乐年间的事情了。村里的老人们通过家谱断定,幡会活动已传到十七代人,已有四百多年。
据说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是三官爷的生日,千军台村有三官幡,因此庄户村的会档需去那里走会。正月十六千军台村的各档来庄户村走会。这两天两村的幡旗等会档统一安排,穿插成为一体,进行走会表演,这样才出现了古幡会的空前规模。据老人讲,幡会过去是摆会,按照惯例将两村的各会档有序排列,队伍长达一华里多,幡旗不能随便倒伏,使幡会队伍显示出它的雄姿与气势,场面十分壮观。幡会举行过程中,两村有两位分别手执金锤和银锏的青年壮汉守护,如果有人胆敢闯会闹事,当场打死绝不留情。
下午四点左右,起会时间一到,鞭炮一响大锣一敲,庄户村的灵官旗先行,其他各档随后往千军台村接会地点进发,到了接会地点大影壁,两村的会头见面后各自问候,并议定走会的事项和安排。这时接会处早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紧接着两位会头同时发出命令:“响锣!”于是两面大铜锣一齐击响,落生时幡旗擎起的信号,也是各档活动全部开始的命令。顿时鼓乐齐奏,歌声沸腾,两村全部的幡旗高高擎起,按照早已规定好的编排顺序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京西众多村落三教合一的神庙中,地处大寒岭南麓的庄户村大庙(龙泉庵)保存最好。庙在村东,西山大道北侧。庙宇座北朝南,有山门殿一间,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供奉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三大教主的塑像怎么摆放? 在复建庙宇时令人伤了不少脑筋,费了很大周折。由于年深日久,所有在世的人已经不记得三大教主的摆放位置,神像怎么摆放谁也拿不定主意。后来从村民中征集到正殿门上的一副楹联,写的是“孔有人佛有法道有术感应千秋;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范围百代”。以这幅楹联为依据,才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把孔子塑像摆放在了中间,左侧摆放释迦牟尼塑像,右侧摆放老子的塑像。山门殿摆放的是护法神。寺庙的护法神像是韦驮,道观的护法神像是王灵官。而庄户村大庙的护法神塑像兼有韦驮与王灵官的神韵,神像端庄威严,右手高举道教的护法神鞭,左手拄着佛教的护法兵器金刚杵,把道教、佛教的护法神合而为一。这样的具有佛、道双重身份的护法神塑像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