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

更新时间:2024-10-11 21:39

东林寺(英文名:DONGLIN MONASTERY),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面积300亩。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截至2024年6月,东林寺有两个道场,即东林寺祖庭和东林寺净土苑(大佛)。

命名

东林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世传“先有西林、后有东林”之说。道安弟子慧永乃慧远师兄。慧永来到庐山,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范为其在庐山西北麓的香炉峰下建造西林寺。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来庐山与慧永相会,并在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因简陋窄小,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另建一座寺观,因寺建在西林寺东,所以取名为“东林寺”。

历史沿革

开创者

东林寺的开创者是慧远和尚(公元334~416年),俗姓贾。慧远大师是山西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到政府官员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开始筹建东林寺。

发心建寺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大师,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从江北来到江南浔阳,因见庐山闲旷可以栖心,遂果断决定在此修道。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任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建东林寺。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东林寺建成。寺成之后,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

兴衰轮回

南朝至隋,东林寺受当时社会经济所限,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至唐中期以后,方才香火鼎盛。唐太宗敕赐增修,并号“太平兴龙寺”,列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9-859年),为东林寺极盛时期,前造山门十二架,后砌僧房五百间,占地20000多平方米,拥有殿、厢、塔、室三百余栋,僧众千余,藏经万卷。当时,寺内还收藏有江州司马白居易诗稿达2964首,是大文豪白居易文稿三处收藏地之一。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此寺,后与东林寺僧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东林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东林教至今,仍以庐山东林寺为始祖。

北宋期间,东林寺的兴衰景况辄随世运兴衰而推移。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将曹翰攻陷南唐江州时,劫走五百罗汉,阁随之亦圮。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诏升东林寺为禅寺,常总法师为东林主持。数年后,东林又是厦屋千楹。但在建炎二年(1128年),李成、何世清二盗以庐山为巢,宫殿焚荡无余。一代胜况,到此又陷入“白云流水两凄然”的景象。

南宋期间,东林寺连遭两次回禄(火灾),第一次是绍兴年间,第二次是淳熙十六年,损失巨大。元建佑七年东林又毁于大火,住持庆哲倡议重建。明洪武六年(1373年),主持祖观法师继续扩建,将东林山门移至虎溪桥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无量殿崩圮,不得不迁佛于后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四方学者来归,不下二千指。

清咸丰四至六年(1854年-1856年),太平军与湘军作战于九江、湖口、安庆一带。德化境内寺宇殆遭毁坏,东林寺也同遭劫火,如神运殿、般若台、白莲池、虎溪桥、三笑亭,鬼垒墙以及僧寮精舍等建筑,荡然无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林寺才大体修复。山门“东林寺”三字为康有为亲笔所书。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募化无门,因此东林寺的状况,仍然是清淡生涯,没有重大发展和改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次年九江沦陷,日军以东林寺为医务所,污染殿堂,毁坏文物。

复建及现状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东林,亲自指示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应列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1961年,政府复迎请高僧果一上人主持东林,寺院的发展迎来了转折点。1965年,寺院已经初具规模,大略恢复了旧观。

1966年夏“文革”风暴席卷全国,东林寺当时属四旧之一,一些红卫兵闯入寺院造反,将佛祖金象,法器以及舍利塔,祖师塔,海会塔与香樟古木,连砍带砸,破坏殆尽,连明代所铸的金刚经铜塔,都被打碎作废品变卖。1969年九江县县委党校迁于东林,不到一年又变为赛阳镇化工厂,千年闻名古刹,变得硫酸遍地,恶气熏天。

1978年,政府重新落实宗教政策,时任住持果一上人向政府请求补助,向四方善信募化,先后修复了慧远祖师塔,佛陀跋陀罗和尚塔,斋堂、莲社、三笑堂、藏经楼等,新建了山门、五百罗汉堂,重新开凿莲池,种植莲花,1989年大雄宝殿竣工。重建后的东林寺总面积一万余平方米,而寺产已达到两百余亩土地。其中可耕田种植农作物,另有一部分山林地,种植松柏杉竹,使寺中常住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

1993年,东林寺果公上人发愿启建48米阿弥陀佛接引像,并创办江西佛学院。其后二十余载,传印长老、大安法师两任方丈,广大信众齐心筹备。

2007年,东林寺净土苑开始修建,是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与胜山匡庐相毗邻。其肇建缘起,乃为满足新时代海内外广大信众学修之需求。2008年,东林寺成立了东林慈善功德会

2013年,净土苑之核心建筑——东林大佛,建成并装藏,屹立于观音山之巅。佛像净高四十八米,通身金色,相好殊特,威神无极,世所稀有。东林寺与东林净土苑形成“一寺两址”的格局,同属于东林僧团,平行管理。

2022年,林寺胜乐念佛堂圆满落成,传承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莲宗祖庭又添修行念佛胜地。胜乐念佛堂为仿宋式大木厅堂式歇山构架全木建筑,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约473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四百比丘经行念佛。同年9月,东林寺供奉东林十八高贤的“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开始供信众参礼朝拜。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林寺面积300亩,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长江南岸,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寺当庐山之阴,南面香炉峰,北倚灵竹山。山不甚高,为庐山之外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寺距九江城南三十余里,有105国道与寺擦肩而过,直达南昌。

东林寺净土苑是东林寺的下院,占地面积大约260多万平方米,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与胜山匡庐相毗邻,北靠庐山,南向鄱阳湖,东接温泉镇,西邻昌九高速公路,地势开阔,交通便捷。

地形地貌

东林寺位居匡庐一分支山脉中,登高远眺,若龙挂长空,故相地者谓“倒挂龙格”之地。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东林寺营建在庐山脚下,处幽谷之中,其周围都是群山绿树,寺前有虎溪水流过。

东林寺净土苑傍山依水,地形错落有致。东西两侧为地层断裂带,断层直通地壳深处,在承压水的作用下,地壳深处的有益元素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地表,滋润万物。

气候与水文

东林寺所在地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但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

方位布局

截至2024年6月,东林寺有两个道场,即东林寺祖庭和东林寺净土苑(大佛)。东林祖庭与东林寺净土苑,形成“一寺两址”的格局,同属于东林僧团,平行管理。

东林寺祖庭

东林寺的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谐和协调。纵轴线上为山门、大雄宝殿、神运殿。大雄宝殿左右侧为五百罗汉堂,沿两边伸展,东西有客堂、会客厅、上客堂、江西佛院和佛经流通处、东林寺净土宗研究会;殿前有天王殿,殿后有玉佛殿、三笑堂、十八高贤堂;三笑堂后有藏经阁、聪明泉,沿聪明泉后石阶上攀,有谢灵运讲经台、文佛塔;再往西折,有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驮罗塔院、远公塔院。

东林寺净土苑

东林寺净土苑的整体格局依照唐宋时期寺院建筑最辉煌时期的风格建造。四围群山环峙,将东林大佛拱立于中央,形成百岳朝宗的格局。寺院依山势而建,呈“川”字形山地一体布局风格,中通山顶,侧分两翼,将中轴线规划为山门殿(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拜佛台、接引桥、大佛台等数个区域,苑区空间开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间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区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又呼应的空间整体。朝礼之路由缓渐陡,其间有虹桥飞跨,衔山接路。至宽阔的礼佛台前。殿堂以外还建有养老院、助念堂等福利设施。殿堂、楼阁都以长廊相连,晴雨无碍观瞻。寺庙和大佛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香烛、素斋均免费取用,是佛教净土宗最负盛名的修行道场。

重要景点

东林寺祖庭

大雄宝殿乃东林寺主体,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由南京工学院古建专家设计,为仿宋建筑,斗拱、戗脊、垂檐、绿琉璃瓦。占地1100平方米,台基高2米,总高度21米。大殿正中供三大佛,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消灾延寿药师佛,背面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海岛观音32应化法身相,两旁为16尊者塑像。大殿正门上匾额,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

天王殿在大雄宝殿正前30米处中的轴线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单檐,绿琉璃瓦。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高大座像,其正中处前为弥勒菩萨铜像,后为韦驮菩萨塑像。

神运殿

神运殿,陆游《入蜀记》载:“神运殿本龙潭,深不可测,一夕,神鬼塞之,且运良材以作此殿,皆不知实否也。然神运殿三字,唐相裴休书,则此说亦久矣。”千年神殿,迭经兴废,“文化大革命”时破败不堪。1978年拆除重建,殿内供释迦迦叶、阿难、文殊、普贤、观音诸佛像。

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堂于1985年动工,1989年竣工。罗汉堂为廊式殿堂,分列大雄宝殿两侧,各长41米,宽16米,面积656平方米。五百罗汉分别安置于左右殿堂内。

十八高贤堂在神运殿侧,传为慧远及共修净土的6儒12释结白莲社念经的地方,堂内两壁嵌有刘程之、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野、张诠、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道炳、道敬、昙恒、昙诜、慧睿、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18人的图象,每像高1米。

三笑堂在神运殿侧,乃民国17年(1928)寺僧禅净所建。堂前临一池,寺僧谓出木池。堂外左壁嵌康有为诗及其清光绪十五年(1889)第一次游寺时寻得柳公柳碑记事;右壁嵌断碑一块,仅存10字,僧妙理于东林街土内掘出。断碑旁又一残石,上书一楷书长字,其下行书数字,尚不辨为何人所书。三笑堂因多年失修,残破不堪,直至1979年始重修一新。

莲池位于天王殿前,慧远创建东林,即凿池种莲,并与高僧名士123人结白莲社,共修净业。因历代屡遭兵燹,莲池淹塞,古莲绝种。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净士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腾堂恭俊专程送来原由鉴真东渡时从东林带去的白莲种。经寺僧精心培育,已有重建莲池中再度扎根开花。莲池面积1050平方米,池中有滴水观音,端坐于莲丛之间。

莲社殿原殿因风雨侵蚀,日益破损,有蒋倾之忧。1990年9月,新加坡佛教总会原任会长广洽法师,专程来东林捐赠新加坡币17万元,马来西亚币1万元及折合黄金二斤之金箔,帮助重建莲社。1991年7月,香港陈庭骅大居士捐赠港币50万元以资助。1992年落成。

藏经阁亦称文殊阁,在十八高贤堂后,白居易《白氏长庆文集》、乾隆版《龙藏》及1985年日僧奉赠《大藏经》等珍品藏于此。“依《远公文集》例,不惜外客,不出寺门”。

唐经幢在地藏王殿前,为3米高的石塔,顶镌有莲花装饰,制作优美,幢身六面,遍刻尊腾陀罗尼经,此幢制于唐高宗永淳年(682),至今1300多年,风雨侵蚀,字体漫漶,无可辩解。近代古直《唐刻经幢》诗云:“千年卓立寺门中,阅尽沧桑世未通。我喜一时高工妙,初唐经刻六朝松”。

伽兰殿1992年重建,分上下两层,占地170平方米。殿内供伽兰菩萨像,大厅为接待室。

玉佛殿1993年重建。上下两层,斗拱重檐,枯黄色琉璃瓦,占地400平方米。一楼为法堂,二楼供缅甸坐玉佛(长2.5米)及卧玉佛(长3米)。

六朝松十八高贤堂花墙前,虬枝铁干,有“庐山第一松”“独树自成林”之称。传为慧远手植。四周砌以花坛,石碑刻有闵孝庆书“六朝松”3字,影堂对联云:“莲社独寻千载后,松柏犹香六朝前”。据《古层冰草堂丛书》载:“诸松之中,罗汉最难长,有植之者,十年才长尺余,以此为度,此松为千年以上物何疑,然责实无可验,姑称六朝”。

虎溪桥、三笑亭旆在寺山门外、传为慧远送客处。当年虎溪桥周围风景极美,明薛应邡诗:“霜枫万树倚危岑,急雨飞流涧水深。藻井红莲开十丈,香炉翠黛拥千寻。卑栖已解无生妙,多病真空出世心。月上虎溪谁送客,相携同听白猿吟”。虎溪桥边旧有三笑亭,今溪塞亭祀,石桥仍在。

聪明泉初名古龙泉,在神运殿后,翠竹林间,泉池1米见方,池旁碑刻“聪明泉”3字,原由殷仲堪的聪明博学而得名。据说元丰三年(1080年)两次遭贬的黄庭坚回乡途经此地,看到藏经楼后一眼清泉,就用双手掬起饮用,只觉一股凉意沁入肺腑,心神为之一爽,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聪明泉”三个大字。

文佛塔在寺后山原上方塔基础上新建,9层,1-7层门上有题额,一层为文佛塔,二层为自在天,三层为光音天,四层为满净天,五层为福生天,六层为善观天,七层为仕乐天。

护法力士为唐代石雕,形状矮状,肉紧筋粗。传为修盖神运殿时,有个力大如牛的僧人,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对他特别的赏识,称其为“护法力士”,院僧为纪念这位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石像,供奉于寺侧。此石像因战乱湮没多年,1975年无意中掘出。

远公塔院在东林寺西侧,供奉有慧远大师墓塔。慧远大师圆寂后,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原塔院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由于此地气候潮湿,塔院建筑腐朽不堪,后经葺,成为信众流连、游客欢喜驻足的一处幽静景点。2022年9月,远公塔院内一座新落成的供奉东林十八高贤的“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供信众参礼朝拜。

东林寺净土苑

从中轴线正门而入,是一座巍峨的山门牌坊,高十四余米,宽近七米。楣梁正中为“香光庄严”四个篆字,左右额书为“慈悲”“智慧”“清净”“平等”八字。

穿过净土苑山门,越过水景,一路往山门广场纵深行,即为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一重——天王殿建筑群。天王殿建筑群由天王殿、东西配楼、连廊、假山、阿育王柱及金水桥等景观组成,天王殿为“君”殿,东西配楼为“臣”殿,三者以连廊相通,呈“品”字形布局。

天王殿占地近五百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架构。顶层重檐下悬挂着匾额一块,乃传印长老手书的“东林寺净土苑”六字;次层重檐下亦有匾额一块,乃北宋大文豪苏轼手书的“天王殿”三字。殿高三层,顶层为图书馆,中层尚在规划当中,首层为正殿。首层殿基高出广场两米有余,既有预防江南雨多潮重的作用,又有烘托气势之功效。前后各有门三道,象征着“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义。

金水桥位于天王殿正门前,采用大理石建造,呈单孔拱券设计风格。桥面略显弧度,桥身如卧虹汲水。桥分三座,中桥最为宏阔,左右两座次之。桥面两侧的护栏上镂有清一色的莲苞柱头。

踱过金水桥,穿过天王殿,便到了莲池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为配殿,分别以连廊与天王殿相通,东厢为客堂和莲友厅,西厢为贤护堂和功德处,上方则为极乐殿。广场北端的左右两侧各有龙龟碑一座,广场中央则是一孔莲池。

自莲池广场的北端拾级而上,乃中轴线三大殿落群的第二重——极乐殿。整座殿宇高约二十米,占地近九百四十平方米。极乐殿的建筑风格与天王殿相仿,稍显不同的是,此殿为单檐歇山架构。殿分两层,第一层为法宝流通处,第二层为正殿。

从极乐殿后拾级而上,越过一重广场,再径登数十级台阶,即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光严塔。其位处极乐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光严塔总高23.75米,呈唐式风格,为楼阁式三重檐庑殿顶方形塔,主体由非洲红花梨木搭建而成。整座佛塔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打造,稳固而尽显庄雅。

从光严塔拾级而上,是一重庄严宏阔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乃药师殿和地藏殿,与北端尽头的大雄宝殿,三者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高近二十二米,殿基高出地面两米有余。与净土苑的所有殿堂格调类似,皆为仿唐风格,较余者更具特色的是,此为重檐庑殿顶结构,飞檐层叠,伟栋丹梁,阶墀宽阔,梁柱井然。大雄宝殿乃中轴线上三大殿的最后一重,较之天王殿和极乐殿而言,此殿显得更为高峻。其雄踞于中轴线前端区域之中枢,南可俯览群阙,北可直通山顶,左右殿廊环抱。

观音殿乃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在极乐殿北上广场东侧,与西侧的祖师诸殿遥相呼应。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呈单层廊屋结构,南北两端与回廊相连,具有曲折通幽之感。屋面为歇山顶风格,翘角斗拱,飞檐耸脊,朱黄相间的墙体尽显纯木质感。殿堂进深逾十一米,长四十六米,龛台上供奉着十六尊塑像,正中为观音菩萨主尊像,高三米,连同底部的须弥座高逾四米,为唐式等觉菩萨造型。

药师殿位处大雄宝殿殿前广场东侧,与西侧的地藏殿遥相对应。全殿占地一千余平方米,呈暗二层,底下一层为书画院,与望西园地势持平。在建筑风格上,承袭中轴线一贯的仿唐格调。殿内正中供奉着“药师三尊”,亦名“东方三圣”。

地藏殿乃净土苑中轴线四配殿之一,座落于大雄宝殿殿前广场西厢,与东厢的药师殿隔空相望。全殿占地五百余平方米,高一层,建筑风格与其它配殿如出一辙,飞檐斗拱,粉壁丹梁,与宏伟巍峨的大雄宝殿形成鲜明对照,完美地烘托了正殿的庄严气象。龛室之内供奉着十三尊塑像,正中为主尊地藏王菩萨,左右胁士分别为道明比丘和闵公长者,次两侧分列着十殿阎君。

该区域以拜佛台为核心,前端由信愿路和爬山廊组成,两侧青峦颖逸,将一路一廊夹于山坳之间。东为一带松岗,发轫于僧寮,一路逶迤北上;西则一丘峙立,起势于贤护堂畔,带着满山苍翠,翻涌至观音山顶。

自信愿路径直北上,越数百级台阶,即达金刚台。金刚台亦称金莲台,高近五米,径粗逾三米,重七吨,以锡青铜为材质,与大佛手托莲台同一规格,采用传统失腊工艺铸造而成,外饰金箔。整座金刚台由三部分组成,底层为台基,中层为莲柱,顶层为莲座。

自金刚台拾级而上,越数十级台阶,即达拜佛台广场。拜佛台占地约二千四百平方米,乃净土苑中轴线中段朝礼区的核心区域,是仅次于大佛台的露天朝礼场所。其北通接引桥,南毗金刚台,东西回廊环抱,钟鼓楼左右峙立,所有设施有机统一,联为一个开合有度的空间整体。

自拜佛台北端蹑阶而上,即净土苑中轴线上段朝礼区之接引桥。其雄跨于两岸之间,将深涧两端的拜佛台和紫金台联为一片坦荡通途。全桥呈单拱设计,为上承式钢筋砼箱形拱桥,全长一百一十六米,宽十米,拱圈净跨七十米,桥面距谷底高达三十五米。桥头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座,南端桥堡两侧分别塑有一组净土文化铜雕,浮雕顶端屹立着两尊供养菩萨,东为持珠,西为印手,两相峙立。

紫金台是一小型广场,坐落于半山之间,占地约一千平方米。其南连接引桥,北毗极乐路,西侧峰峦壁削,东侧幽壑苍苍。南端与桥头连接处,有高达两层的门阙一座;北端近极乐路一侧有过殿一楹,名“归来殿”。门阙与归来殿之间有回廊相连,形成一个庭院结构。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座露天须弥山雕塑,总分两层,高约三米。底层为四大部洲,花岗岩材质,呈八面体,东南西北四方分别镌刻着“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字样。次上为须弥山,锡青铜材质,呈圆雕造型,雕工细腻。

沿极乐路拾阶而上,路之尽头便是中轴线核心朝礼区——大佛台。其位处观音山之巅,乃净土苑中轴线之终点,亦为全苑地势之至高点。大佛台占地一万六千平方,正中须弥台逾六千平方,高七米。“七”表出世间法,寓意“出六道轮回,不堕生死趣”。台之底层为无量光殿,顶层为阿弥陀佛接引圣像。

东林大佛,是东林寺的标志,在阿弥陀佛像里面,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的。东林大佛由莲座、佛身及宝盖三部分组成,佛身高48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示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从莲座至宝盖总高81米,比喻成佛之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不易。建造东林大佛的所有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信众的善款,大约10个亿。为了让佛身呈现紫磨真金色,大佛在铸造过程中,被融入了48公斤黄金。东林大佛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的宗教艺术,是宗教艺术品中的经典之作。

文化活动

佛事活动

东林祖庭利用“五一”假期,每年都举行精进佛七法会,以满足各地四众弟子精进念佛的需求。十·一精进佛七是东林寺的常规修行科目。自2013年十·一始,东林寺净土苑亦同步举办。东林祖庭的冬季佛七,一般是连续打三个七。

每年逢农历七月,各地佛寺大多会举办盂兰盆法会,此为中国佛教里非常重要的节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欢喜日”。所谓佛欢喜日,乃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来临时,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专心修持,此称为结夏安居。东林寺每年都会在七月十五这天按照佛陀的开示,举行盂兰盆法会,仰仗三宝的功德,超度利益宿世的父母,以及无量的众生。

东林寺每月举行一次昼夜经行念佛法会。汉译本《无量寿经》云:“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东林祖庭的昼夜经行谨依此圣言量而施设。祖庭的昼夜经行分为精进念佛和常规念佛。2017年,东林寺为满足四众弟子修行上的不同需求,常住对经行方式做了重大调整,对于报名参加精进念佛的大众,要求一昼夜离开吃喝拉撒睡,中途若有不能坚持的,退出后只能转到常规板块区域念佛;参加常规板块区域的一昼夜念佛的大众,中途可以进出。

彼岸行夏令营

东林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寺院为依托,在中国率先举办了夏令营活动。东林寺所举办的彼岸行夏令营,原其初衷,本为青年人提供接触、了解佛法的因缘,期其能拓宽心量,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致虚度此生。通过夏令营与佛法结缘的青年学子日益递增,其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孝道并给予人生终极心灵关怀的营风,在社会上反响良好。

彼岸行·体验之旅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年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心理焦虑的产生也逐渐增多。并且在日常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中,人们越发的难以静下心来思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能够在宝贵的一生中体现最高的自我价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了帮助现代人士在变幻莫测的快节奏时代中把握人生,东林寺秉大乘救世之精神,已多次举办彼岸行·体验之旅。活动包括寺院巡礼、专题讲座、念佛静修、朝礼大佛、三皈五戒、传灯祈愿、交流互动等。

公益活动

东林寺依托民间公益组织和义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助学扶教、赈灾克难、扶贫济困、居家关怀、护生放生等慈善公益活动,并倡导多个社会群体机构以及学术界人士共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对古老佛教理念进行现代解读的尝试。

其他看点

《复东林寺碑》残碑

柳碑是庐山现存石刻中最早碑石之一,由时任江州刺史的崔黯撰文,并邀当时已八十高龄的柳公权精心书写,镌刻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东林寺重建之时,距今已1163年。柳公权虽高产,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仅20余件。因此,此碑堪称“稀世珍品”,东林一绝。

《李北海东林寺碑》

《李北海东林寺碑》是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七月十五日,佛教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修葺一新后,特请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写的。全碑为青石质,碑文行书,全文1032字,阴刻直列,共24行,每行52字,通高160厘米,通宽115厘米,字经3厘米。该碑碑文的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形式记叙了晋慧远法师创建东林寺的过程,后半部分为六首四言诗形式的颂。此碑最早著录见于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既是李邕书法中的上品,也是东林寺文物中的稀世珍宝。但可惜的是原碑于元延估七年(公元1320年)毁于寺火。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四月初八,古智禅师庆哲以旧本重刻,置于虎溪三笑桥旁。

《白莲社图》

《白莲社图》全图共分八段,绘高僧名士及僮仆共31人,几人一组,人物姿态各异,画面波澜壮阔而又不显凌乱。采用的是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手法,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同18位贤士建白莲社专修净土的故事。画中有关文人名士以居士身份结社参佛,并与佛道两家和睦相融的形象,与南宋初年佛教“白莲宗”正在形成的历史背景正相契合,所以,《白莲社图》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涵义。此画原为北京故宫旧藏,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东林文物陈列室这幅是复制品。

《王守仁碑》

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春。王守仁,来到了东林寺。此时的东林寺已十分衰落萧条。借景生情,王守仁写下一首以《东林寺》为题的七古,来抒发他多年来的复杂心情。第二天,他又一时性起,在“三笑堂”壁间,写了《又次邵二泉韵》。清康熙十一年(1712年)德化县令张近光来东林寺,见此题壁,十分激动,立即找同乡陈发舜,将壁字钩摹刻石,并把原作用橱窗保护起来。但由于时间旷久,字迹漫漶,壁字已不复存在,仅摹下来的诗碑留传至今。

贝叶经

东林文物陈列室,还珍藏着素来被称为“佛教熊猫”的贝叶经。贝叶经被称为“法身舍利”,是纸张发明之前,比丘们为了防止佛经散佚,也便于弘法,而刻写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的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原典,用的多是巴利语。贝叶经需用铁笔刻写,然后再用墨水上色,制作过程复杂。中国贝叶经大多于唐朝传入,流传在国内的少之又少,极其珍贵。宋代谢逸在《翻经台》一诗中,描述了谢灵运在东林寺译经的情形,曰:“足蹑云端屐,手展贝叶经。税驾妙高台,几砚陈轩棂。”从诗文可见,当时东林寺收藏有贝叶经,因屡次历经“灭佛运动”及各种战乱,遗失殆尽了。2018年1月24日,在阿弥陀佛成道日暨东林大佛台开光典礼之际,白十源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贝叶经》正式赠予东林寺。

开发与保护

1959年,周总理提出把东林寺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来对其进行保护。在政府的财政支援下,1963年,果一法师住持了对于东林寺一些列的重建及保护活动,对于主殿及其他偏殿的修复进行良好,另外,其他一些建筑设施(佛塔、灵堂等)也同样进行了修缮。1964年,果一还帮助重建了西边的大佛塑像,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如来和韦驮的第二个徒弟的塑像。

1976年,在文物保护部门和庐山市政府的经济支援下,主殿堂、三笑堂和慧远灵堂和其他殿堂逐渐被重建。寺庙于1982年扩张并加入了许多带有不同功能的殿堂。1983年,新的驮跋陀罗舍利塔和慧远塔建成。

1985年,寺庙的大雄宝殿由东林寺的海外教徒支援建成。1988年,为500尊新罗汉修建的新堂建立。除此之外,客厅、卧室和仓库也同时建立。

1990年,东林寺重建莲池。同年10月1日,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理事长、佛教大学教授藤堂恭敬专程将原自东林引种之白莲种子回馈祖庭。

1991年,白莲池、前门、接客室、阅经室、学佛堂、钟鼓楼等被重新修建。

2017年,东林寺为了确保师父和信众们身心安康,常住慈悲,信众也发心,将中药房和西药房合在一起,改建成了“伽陀院”。

2021年,东林寺为满足信众游客礼拜瞻仰,决定对天王殿进行内部改造装修,维修厢房,加固钢结构,并进行内部装饰,油漆彩绘及四天王壁画创作。

2022年,在东林祖庭远公塔院内,一座新落成的供奉东林十八高贤的“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开始供信众参礼朝拜。

2023年,东林寺十八高贤像石刻丰久画面斑驳,故常住决议采用中国古老传统造像技艺“干漆夹苎”(又称生漆脱胎),重新创作十八高贤像,以续莲社千秋之净缘。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远在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潜心修佛,深居简出,数十年皆“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大师散步沉思,或送客出寺,都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有一天,中国隐逸诗之宗陶渊明和简寂观著名道士陆修静相携来访,三人在寺内品茗晤谈甚欢,不觉日暮,该是送客之时了。三位好友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迈过了虎溪桥,后山的老虎发出了警告的吼声,三人抚掌大笑,慧远大师合十躬送。有学者论证,“虎溪三笑”并非史实,因为三位大文人并非生于同时,没有确凿证据说明他们见过面。但这一流传千古的佳话,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证的价值。。

诗词

东林诗碑林立,文人题誉丰富。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等诗人名士留有诗章,有“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之说,堪为天下第一诗寺。有李白的《庐山东林寺夜怀》、白居易的《宿东林寺》、陆游的《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和岳飞的《寄东林慧海上人》等。

《净土》杂志

《净土》创办于1992年,是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的会刊,是专弘念佛法门的佛教刊物。其后,杂志经过数次改版,由季刊变为双月刊,逐渐形成了“原创、净土、实修、大众”的办刊理念,引导一代又一代读者了解和深入净土法门,生起欣厌之愿,归心极乐净土,发行量亦逐年递增。《净土》的读者遍及全国各地,影响溢流海外,发行量增加数倍。

重要事件

荣誉

1983年,东林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跪拜登顶

2013年国庆期间,东林大佛工作人员强迫游人“三步一拜”才能登顶。此事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东林寺净土苑(东林大佛管理方)回应称,东林大佛项目仍在施工中,为满足游客的观看心情才提前开放部分区域,但大佛台上还是工地,为游客安全考虑才谢绝登顶。“跪拜”则是出于许多佛教弟子自身的诚意,净土苑并无“强迫”游客之意。据悉,专门开会检讨内部管理事宜之后,寺方已把之前设置的“请三步一拜上”等提示牌撤走,换上“大佛台正在施工”的告示牌,暂时谢绝游客登临。

土地纠纷

2015年,因临界建房问题,庐山东林寺信众与赛阳镇东林村村民发生纠纷。东林寺周围土地被村民强占修建房屋,寺院里出家师父和诸位居士静坐抗议,很多人被不法分子打伤,有师父还被泼粪尿。事件发生后,庐山区委、区政府组织政法委、公安局、宗教局、镇村等单位负责人研究处理意见。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东林寺作为一个历史性证据见证了庐山当地人1600多年来的生活变迁的历史。它同时也代表了当地人民信仰的历史变迁。东林寺经历了10起朝代的更迭,寺庙也随着不同时期发生的天灾或是人祸进行着不同的改变。东林寺的历史价值由这一段1600年的历史米证明。由于这段历史,寺庙的发展反映着朝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君王的信仰、主张和实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东林寺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并且留下了珍贵的史籍资料。在东林寺的古樟树植于东晋时期,距今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有关于这棵樟树的传说故事也在流传于世上。

证据性价值

东林寺的许多设施和人物都承载了证据性价值,慧远墓和驮跋陀罗舍利塔的存在使得证据性价值有了文物物证的价值体现。舍利子塔已经成为能够代表佛教一个权威象征。除了舍利子塔以外,庙舍存储了大量这1600年间被翻译的经文,有很多著名的经书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些经书被视为是东林寺弘扬佛法的瑰宝。许多在寺庙内的诗词和题字都由大量著名诗人、词人留下,更为东林寺带来了其证据文化价值。

佛法影响

佛学宗师慧远在东林寺卜居三十六载,直至圆寂,完成了古印度佛学渐进为中国佛学的一次伟大过渡。慧远是“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是大乘般若学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开创了念佛法门,是净土宗初祖。他在庐山授徒弘法,写下了《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沙门袒服论》等,就“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进行了集中论证和精辟阐发,独具一格地提出了“形尽神不灭”和“法性论”的佛学理论。这个观点,影响深远,直到如今。

宗教地位

东林寺是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是汉传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东林寺在宗教文化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晋代高僧慧远大师在此创立了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发源地,后来鉴真第六次东渡前也曾朝礼东林寺。昙邕、昙诜、慧永、山阴、慧静在这里出家,印度觉贤尊者的塔院也在这里。慧远大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最终形成儒、释、道三家并存的中华文化。

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是汉传佛教第一宗。从东晋太元年间的慧远法师驻锡东林算起,寺庙存在的历史已历时近1700年。东林寺净土宗是佛教在中国最重要的宗派,此宗派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故称净土,是佛教中国本土文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历史最久、信徒最多、流行最广的宗派。弘扬净土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寺内文物很多,大唐时期,有准确纪年的文物就有十多件,有些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传播影响

唐代,东林寺极盛一时,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据说,日本的“东林教”即渊源于此。在历史上,东林寺对于中尼、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曾作出了贡献。

东林寺深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东林净土文化。净土宗风影响所及,遍及全世界。东林寺与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界均来往频繁,净宗文化犹如搭起了一座文化的金桥,沟通着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之间的联系。

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1992年,在时任方丈果一上人首倡下,庐山东林寺成立了“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为拥有十个部门、能够为广大莲友产出净土文化产品的重要机构。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东林寺开放时间:全年7:30-18:00;寺庙有内部活动时,不对游客开放。

票价信息

东林寺对外开放供游客上香祈福,不收取门票等费用。斋饭也是不收取费用的。寺庙规定不穿长衣长裤的人是禁止入内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