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八景

更新时间:2023-06-24 22:22

庐阳八景指古代庐阳(合肥地区)的八处景观,包括有:蜀山雪霁、淮浦春融、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巢湖夜月、四顶朝霞。

蜀山雪霁

昔“庐阳八景”,当是合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景致。

蜀山雪霁为昔庐阳八景之一景。合肥县志《八景说》文曰:“山形单椒,秀泽不连,岭以自高。《尔雅》云:‘蜀,独也。’又言:‘有蜀僧于此结制,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三峡味,因名以为蜀山。’蜀山较浮槎、鸡鸣,与睥睨最切,故风景容易感人。《画苑》云:‘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欲卧。’唯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昔人标此一端,以概三时也。岂雨后晴岚,霜余老色,反不敌堆盐眩海也哉!慧满禅师说法时,渊济龙神来看天女雨花,师识之,与之砚汁以润此一方民。杨行密在淮南时,披荆剪草作行宫于此,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杨吴之宫阙何存?唯有雪色不随世代迁改。年年一来,使滕六捉笔,白描淡写,为山头一?老发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称胜矣。”

昔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总要吟咏一番。清张祥云曾写下《蜀山》诗:

《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

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

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

上方鸣法鼓,应有蛰龙惊。

(见《庐州府志》)

今日之大蜀山遍植绿树翠竹,森林覆盖率达87%。山腰建有“蜀峰亭”,山麓建有“雪霁山庄”,近有蜀山湖碧波荡漾,遥可见毗邻小蜀山之秀色,景美宜人。每至春和日暖,秋高气爽时节,至此览胜游玩者往来如梭,络绎不绝。

淮浦春融

“淮浦春融”为昔庐阳八景之二景。《八景说》文曰:“庐郡处江淮之间,南临江北距淮,故凡水之在境内者,皆可以江之淮之也。亦犹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内出酒,因一城一泉而名一郡矣。《释义》云:‘淮,围也。’水之围绕谓之淮,正不必出于桐柏而后为淮也。始皇帝望金陵有天子气,疏凿一河以注于江,人谓之秦淮,可证也。曷言乎春?柳丝花片,春光动也;轻烟碧浪,春水生也;香车宝串,春人游也;故春不在城中而在水际也。清兴,天下平定,生聚教养已三十余年,可谓跻一世于春台矣。岂特水涯一片,地为乐土哉!”由是,“淮浦春融”成为庐阳一景。《合肥县志·重建镇淮楼记》又云:“镇淮楼者,庐郡古城北门之楼也。郡有淮淝二水,合流以绕于城,楼临其上,故曰镇淮也。言淮而不言淝者,以淝小而淮大,举大以该小也,犹江汉合流,而唯以江言之也。”

明熊敬《淮浦春融》诗曰:

碧波如练草如茵,万古长淮二月春。

落尽桃花风力软,海潮先涌化龙鳞。

(见《庐州府志》)

镇淮角韵

“镇淮角韵”为昔庐阳八景之三景。《八景说》文曰:“一水东下,石桥虹跨之。桥南有台,可高十余丈,不知作于何代何人也。台上有楼三级,绮疏四开,匝以雕栏画槛。”此乃当时“镇淮楼”。该楼为宋乾道五年(1169)淮西路帅郭振驻肥时建。楼高五丈三尺,上有铜漏壶、铜钟。铜钟厚三寸,高五尺,有文:“宋大中祥符八年造。”民间传说:时郭振建楼时,为做“人和”文章,征得十对新婚夫妻所献铜器9斤9两,于楼顶建一铜号角架,每日清晨,号手站于其上,吹号报时。号角之声清雅悠扬,故有“镇淮角韵”之称。另外,其楼虽即三层,然当时城居皆低矮平房,故显雄伟壮观,大有锁龙伏虎之势。《八景说》文称:“于楼四眺,东北一带,小岘、浮槎在望,参差凹凸,每初霁雨余,如新蓝出沐;南望城堞依依,孤屿隐隐,正如蟠末见旅行之髻也;西侧蜀峰陡起,若与此楼争雄;北望古寺障之,不见天末,亦巨镇也”。由此可见此楼时之雄姿伟势,为“庐阳八景”之一景,委实不虚。

清周琅诗曰:

楼下淙淙淮水清,楼前冉冉蜀山明。

天长烟柳浑笼日,春早莺花故绕城。

画角昼飘迎栏落,游丝风软拂帘横。

依依自觉沧城远,此望浮云更北征。

(见《合肥诗话》)

清张祥云《镇淮楼》诗曰:

襟带江湖古合肥,巍峨重镇此高楼。

半空星斗窗前落,万井炊烟槛外浮。

清漏滴残檐隙雨,疏钟声散郡城秋。

疆舆永奠民安阜,公暇登临兴正遒。

(见《合肥县志》)

梵刹钟声

“梵刹钟声”为昔庐阳八景之四景。梵刹钟声景致得名于兴国禅院。《八景说》文曰:“城中古刹凡六,刹刹有钟,而独兴国禅院,一钟小楼以悬之,高出于屋之危而止,轩举畅豁,取以闻远也。”因故而为庐阳一景。朱弦在《八景说》文中,还抒以如下感慨:“《内典》曰:人闻钟鸣未歇时,地狱刑具暂脱此间也。且姑舍是说,而言其所可知者。夫函气之伦,凡有觉性,当清夜闻钟之时,不平者得之而平,罔静者得之而静,罪过多端者得之而通体汗下,荆棘满怀者得之立刻冰销。幽潜邃杳之地,雾露所不能沾,尘埃所不能到,钟声能入之,往往使人顿惊而猛省。堂中有磬、有板、有灯光。磬以习静,板以报餐,而灯光以照十方,总不若钟之一击。百千万亿之众耳耳皆声,岂若遒人木铎,小小丁东,所徇有及不及哉!而今仅置一隅,苔蚀雨锈,无有过而问者,间值野鸟飞来一闻,啄啄而已。”

明熊敬诗曰:

梵王楼阁势凭云,隐隐疏钟远近闻。

老尽世人听不了,几回清晓几黄昏。(见《庐州府志》)

藏舟草色

昔“庐阳八景”之五景是“藏舟草色”。藏舟浦在古城金斗门外,与淝水相接,宽十丈,广八十丈,昔曹操藏战舰于此。浦内有岛,花竹繁茂,风景秀丽,为一天然佳境。明熊敬诗曰:

虎斗龙争事已休,昔人曾此计藏舟。当时功业无寻处,散作离离草满丘。

(见《庐州府志》)

教弩松荫

昔“庐阳八景”之六景是“教弩松荫”。三国时,曹操为抵御东吴舟师来犯,筑教弩台,教练五百强弩手于其上。另植松林,以荫壮士。后“岁月既久,柯化龙鳞,针成鹤翼”,松荫密蔽,遂成庐阳一景,名曰“教弩松荫”,胜极一时。三国以后,时移景迁,昔日松荫密蔽的教弩台,渐成为荒台,明熊敬有感作诗叹曰:

落落松荫扫不开,乱蓬遗棘翳荒台,

*雄已死三分后,教弩何人更此来。

(见《庐州府志》)

今日之教弩台,经精心整修,面貌焕然,往昔之松荫景观,已见端倪。

巢湖夜月

昔“庐阳八景”之七景是“巢湖夜月”。《八景说》文曰:“巢湖去郡城东南六十里,约略可万余顷。当其月夕,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而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湖南数峰青插云表,焦姥一拳,仿佛君山,但少湘灵鼓瑟耳,何至无狂士买酒云边之事?于今弥望烟波,但有渔灯数处,估客数艘,点缀苍凉而已。虽然江山不改,明月常来,安知千古而下不有如东坡老子、青莲居士者重来,击空明,赊月色,一开此湖生面也。”清徐汉苍曾有诗曰:去年打桨过巢湖,湖上青山似画图;

今日扁舟湖上泊,烟波无际月轮孤。

(见《合肥诗话》)

巢湖位于合肥市,因其山美水美景更美,故往旅游览胜者四时不绝。

巢湖之中有三山:姥山、孤山、鞋山。姥山势最巨,乃巢湖一大景观。

巢湖中之孤山,山峦突兀,孤屹水中,与姥山、鞋山遥相呼望,又有民间传说相附,故极富神奇色彩,因之而成为巢湖一著名景观。清李天馥诗曰:“方惊波势险,中流忽孤屿。”

四顶朝霞

昔“庐阳八景”的最后一景是“四顶朝霞”。《八景说》文曰:“山去城七十里,四髻螺立,望同点黛。三面瞰水,而*高顶下,正如吴牛之饮于溪。又云,魏伯阳曾炼丹于此,故称四顶。因思何地无山,何山无朝,何朝无霞,而独标四顶者?是必有故。《选诗》曰‘余霞成绮’,言暮也。王勃曰:‘落霞与孤鹜齐飞’,亦言暮也。而此独言朝霞者,亦必有故。询之故老,乃言古人修炼于此。炉灶虽空,丹气常在,塔或瘗有丹砂于石炉中,故时而光彩烛天也,正犹佛门塔顶人之舍利之光然。予闻之而颇疑其说,后读书山中,一日晨起,徘徊于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生,奇光四射,俯眺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予始悟所谓朝霞者,学士能言之而不常见,山僧野牧常见之而不能言,故世多罔闻焉。丹砂舍利之说何其陋哉,请证言之。安宁之地,杪秋初冬,天将晴霁,是必大雾千里,白如银色界,日出,霞彩晖焕,正此类也。彼以秋冬,此以春夏,皆奇观也。”明熊敬诗曰:

绝顶云林景最佳,奇峰盘叠绕仙家。

芙蓉伏火丹砂老,宝气千年结彩霞。

(见《庐州府志》)

胜景天然别,精蓝入画图。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

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此地,愿剃发和须。

(见《庐州府志》)

四顶山仍为一极具诱人魅力的风景胜地,慕名来此游览者,四时不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