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2 15:22
库特·马祖尔(Kurt Masur,1927年7月18日-2015年12月19日),波兰指挥家。1927年7月18日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里格,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1964年,37岁的马祖尔继他的老师邦加茨之后,接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指挥,3年后升为首席常任指挥。1970年起他还兼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指挥,后升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这样,他要同时指挥两个重要乐团。
如果选一个演奏贝多芬最好的法国乐团,法国国家乐团无论在德西雷-艾米尔·因格尔布莱希特时代还是在安德烈·克路易坦时代都会是首选。当然,从不敢奢望能够听到首席客座指挥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时代的法国国家乐团,那个时候不要说是贝多芬,即便是乐团最擅长的德彪西,切利比达克都能够达到“无上之境”,成就一个又一个音乐的祭典。
法国国家乐团是由几位最杰出的法国指挥家共同缔造的伟大乐团,它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因为崇尚德奥风格而迅速在欧洲声名鹊起。从前专攻德奥音乐的法国指挥家如因格尔布莱希特、克路易坦和夏尔·明希等致力于“法式贝多芬”的风格磨砺,而今日之法国国家乐团,在当下最伟大的德国指挥大师库特·马祖尔近八年的锻造中已经成长为世界最优秀的“贝多芬乐团”之一,这种贝多芬不再是“法式”的,而是正宗而地道的“德式”。
即将到来的国家大剧院的两场音乐会将是一次盛况空前的“贝多芬交响盛宴”,在贝多芬诞辰240周年到来之际,连续两天的马祖尔之法国国家乐团的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交响曲以及《艾格蒙特》和《菲德里奥》两首序曲,可谓一下子便享受到了“贝多芬年”最奢华的纪念盛典。
马祖尔的贝多芬阐释风格虽然来自尼基什、阿本德洛特和孔维奇尼的所谓萨克森传统,但是马祖尔并非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近半个世纪前在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上演的贝多芬居然也被赞为一场革命,他把贝多芬交响曲中的戏剧因素发挥至极致,他为贝多芬交响乐的调色板增添了无限丰富的色彩,他特别使贝多芬管弦乐结构中的内在性得以充分袒露。无论是音色的温暖程度还是音乐的感染力,马祖尔的版本都是那么令人感到亲近,那么震撼人心,真挚朴素的情怀直达胸臆,爱的暖流涓涓滴入心田。
马祖尔的贝多芬毫无疑问也得到全球性的认可,他在伦敦爱乐乐团及纽约爱乐乐团时代的贝多芬同样是一票难求,在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相继辞世的二十世纪末,马祖尔俨然成为贝多芬交响乐的首席代言人。当他身兼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以及法国国家乐团的或“荣誉”或“桂冠”或“终身”等指挥头衔时,感觉他更像一个德高望重的布道者,所到之处广而告之:什么是真正的贝多芬!是的,一定是贝多芬!
需要补充提及的是,让·马蒂农和夏尔·迪图瓦时代的法国国家乐团大有重新收拾法国音乐山河之势,乐团在大量演奏德彪西、拉威尔、梅西安、迪蒂耶等人作品过程中得到必要的锻炼,整体素质有重要提高,使其日益彰显不同于巴黎乐团的特质。在这种底色上诞生的“马氏贝多芬”是不是更可以准确而深刻地表达贝多芬的四首与法国大革命有血脉联系的交响曲神髓呢?这样的贝多芬如果不再简单以“法式”况之,便极有可能是贝多芬一直憧憬的音乐理想境界。
库特·马祖尔(Kurt Masur,1927-2015),波兰指挥家。1927年7月18日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里格。1946年他考进莱比锡音乐学院,跟随邦加茨(H.Bongarfz)学钢琴、作曲和指挥。在他的音乐生涯中第一个重要的任命是1955年作为邦加茨的助手出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副指挥,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不少交响乐的保留曲目。1964年,37岁的马祖尔继他的老师邦加茨之后,接任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指挥,3年后升为首席常任指挥。1970年起他还兼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指挥,后升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这样,他要同时指挥两个重要乐团。1972年马祖尔辞去德累斯顿爱乐团的职位,只留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20多年来,在他的领导下,乐团重整旗鼓,重攀音乐新峰。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布鲁赫《小提琴与乐队作品全集》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集》
格里埃尔《圆号协奏曲》
李斯特《6首匈牙利狂想曲》
门德尔松《圣堡罗》(神剧)
舒伯特《罗莎蒙德》
理查·施特劳斯《圆号协奏曲》
(以上为PHILIPS出品)
贝尔格《璐璐》组曲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
弗朗克《D小调交响曲》
马勒《第九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三交响曲》(巴比沟)
库特·马祖尔被《音乐美国》选为“1993年度音乐家”,纽约爱乐乐团被英国《古典音乐》选为“1993年度最佳乐团”大奖。在1998—1996年乐季中,纽约爱乐乐团/马祖尔演出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和庆祝格什温100岁冥诞的一系列演出活动,其中歌剧《波吉与贝丝》是压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