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2 16:58
1654年兴建,原为采金区。
1854年成为州府。
19世纪末期由于大量殖民涌入,遂发展为内地 茶叶、咖啡、烟草、玉米、小麦、大豆、甘蔗、棉花和牛等农牧产品的贸易和加工中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城市。
20世纪40年代,库里蒂巴的人口仅为15万左右,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
20世纪80年代,库里蒂巴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00多万。与世界上很多迅猛发展的城市一样,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库里蒂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从乡村涌入城市的贫困人口在靠近欠发达地区的山边和河岸用胶合板、纸板、砖头等建起住所,形成了环境恶劣的贫民窟。
20世纪90年代,库里蒂巴闻名于世。
20世纪70年代前的库里蒂巴和巴西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严重的人口拥挤、贫穷、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及环境问题.
1990年,库里蒂巴成为第1批被联合国命名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中惟一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其他4城市为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它还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巴西的生态之都.
经过30多年的奇迹般的持续发展,库里蒂巴的市民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中。
库里蒂巴的3任市长均为贾米·勒讷(Jaime Lerner, 1937.12.17~)。
库里蒂巴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奇迹的过程中,他展现了系统思维,总是强调: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发更多的问题,要努力把所有问题联接成一个问题,用系统的眼光去对待,用综合规划的办法去解决.城市不是难题,城市是解决方案,传遍了世界。
库里蒂巴(Curitiba)地处圣保罗西南部约330千米处的马尔山脉高原上,东南距海港巴拉那瓜仅百余公里,海拔高900米。
气候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412毫米。
截止2012年库里蒂巴的人口约为128万。
主要有食品、制茶、纺织、造纸、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化学和水泥工业等部门。
有铁路、公路与大西洋岸海港巴拉那瓜相连。有飞机场,并设有空军基地。
库里蒂巴是巴西除首都巴西利亚之外人均小汽车占有量最高的城市,平均2.6人一辆小汽车。然而,库里蒂巴公共交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许多有小汽车的人纷纷改乘安全、快捷、便宜的公共汽车出行。
库里蒂巴的公共汽车是巴西最密集繁忙的交通系统,日平均输送190万人次,在繁忙的上下班时间,人们只需等45秒钟就可以乘上公共汽车。现在市内75%的上班族都利用公共交通。这个比率在全世界所有的城市中是最高的。库里蒂巴成了巴西小汽车使用率最低的城市。与巴西其他城市相比全市一年可节约700万加仑燃油,从而使城市空气更加清新。
市内设有剧院、博物馆、公园、3所大学及现代化商业区。有伊瓜苏宫等著名建筑、水族馆等。
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绿地面积52平方米,是联合国推荐数的4倍,其绿化的独到之处是,自然与人工复合,即使是在闹市的街边也耸立着不少参天大树。它们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树龄有的已经100多年,有的树比城市还古老(该城市有200多年历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库里蒂巴的市树———巴拉那松,此树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高耸入云的倒张的雨伞,点缀着市内的公园,布满城郊山野。
库里蒂巴的人工绿化注重树种的多样化配置,既考虑到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也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取食。全市大小公园有200多个,全部免费开放。此外,库里蒂巴还有9个森林区。
库里蒂巴城市草地中一部分是天然的,可以放牧,不怕踩踏;人工草地使用的也是生命力与适应力强的乡土草种,都直接与公路和步行道相接,与城市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库里蒂巴位于两条大河流之间,另有5条小河流经该市。在城市建立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人与河是和睦相处的。但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移民开始定居在河流泛滥的低凹平原上,人与河水争地,洪灾越来越多。市政府花费数百万美元建造分洪工程亦无济于事。后来市政府实施变抗洪斗争为保护河流的新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严格保护河岸的法律,让人们迁出最高水位以下的居住地,将其变成沿江公园和分洪蓄洪的湖泊湿地。每个湖泊现都已成为供人休闲的新建公园的核心。这种不与河争地,顺应自然的做法果然终止了洪灾。其费用也比传统的修筑堤坝和分洪抗洪花费少。
为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市政府还禁止在公园铺设硬质路面,公园里的步行道多为可渗水的土路;在游人集中的景区、景点,用来远眺的平台则使用架空的网状金属装置,可透光、透水、透风。所有这些措施,既是为了保护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也是为了维护城市的水资源循环,使雨水落下后能够在原地浸润。
城市扩建不毁树,参天古树和大楼相映成趣。在一个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怎样才能让交通不堵塞,同时又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大城市面对的共同困扰。库里蒂巴是个不小的城市,市区人口180万,26个卫星城人口70万,汽车近100万辆,却没有交通和空气污染问题。因为该市优先发展与使用公共交通,尽量满足占城市居民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出行需求。
排放垃圾要收费,这在世界的其他城市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库里蒂巴,排放垃圾不仅不收费,还可以用来换取食品。
1989年,库里蒂巴市政府发起了名为“让垃圾不再是垃圾”的运动,动员全市各家庭从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利用的物资,有一家公司用绿色卡车1周3次进行路边回收。现在,回收的垃圾分成5类,其中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腐烂的蔬菜、水果等有机物则可用作农业肥料。库里蒂巴每日回收的纸张再利用,相当于少砍1200棵树。这种闭路循环的垃圾资源化系统节约近一半垃圾处理费用,而此前垃圾回收处理费是市政府预算中最大的一项开支。同时,填埋的废渣减少了,地下水被渗透污染的危险也减小了。
库里蒂巴市政府还资助了“垃圾购买项目”,市民可用垃圾交换食物。在库里蒂巴市的各个居民社区,垃圾回收车每周来两次,都是两辆同行,前一辆车回收“垃圾”,后一辆车分发食品,2公斤回收物资可换得1公斤食品,也可以兑换公共汽车票、练习簿或圣诞节玩具等。这种垃圾购买活动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所提供的大米、大豆、土豆、洋葱、橙子、大蒜、鸡蛋、香蕉、胡萝卜和蜂蜜等则是购买的当地农民季节性剩余产品,所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989年,库里蒂巴开始实行“垃圾购买项目”。最初的设想十分简单:市政府用“公交车抵价券”来“购买”经过分类的袋装垃圾,吸引人们主动将垃圾送到垃圾车能驶入的最近的地方。
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原本脏乱的环境变得整洁,而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免费地乘坐便捷的公交,很多人也得以借此进入市中心寻找工作。这个项目在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
1991年6月,库里蒂巴大都会区域出现了卷心菜过剩的情况。“垃圾购买项目”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巧妙“升级”。“公交车抵价券”被食物所取代,人们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进行交换。用于购买食物的经费来自库里蒂巴市政府环境部门的预算,通过与组织中小生产者的“生产者协会”进行协商购买。为顺利实施这个项目,库里蒂巴市成立了专门的换购公司,负责到各地收集垃圾。
如今,“绿色交换项目”依然在持续着,项目规定4磅重的垃圾可以交换1磅重的水果和蔬菜。也可以用来交换动物油,每2公升的动物油相当于1公斤的食物。社区居民只需将垃圾称重后交给专门收购垃圾的工作人员,然后就可以用写有垃圾重量的票据到另一辆车上换取所需的食品。
以学校为基地的垃圾交换项目使家长、学生或学校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交换笔记本、玩具、零食、演出门票等。
通过以学校为基地的交换项目,家长、学生或学校可以用可回收的垃圾交换笔记本、玩具、零食、演出门票等。在一个3年的时期里,有100多所参与项目的学校用200多吨的垃圾交换到了190万本笔记本。
据统计,库里蒂巴市仅废纸的回收量,就相当于每天少砍了1200棵树。
除了垃圾回收,库里蒂巴还通过合理利用和分配回收的垃圾以及在垃圾处理站雇佣弱势群体等方式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城市贫困和交通拥塞捆绑在一起处理
30多年前,库里蒂巴同样被许多问题所困扰:街道拥挤不堪、城市空气污浊、社区一片衰败景象。1971年被推选为市长的盖莫·勒那是位建筑师。他将库里蒂巴作为城市改革的实验室,用全新的理念进行大胆的革新。勒那首先将城市贫困和交通拥塞问题捆绑在一起处理。他认为城市交通不仅是一种运载人的方式,还是指导土地使用和调整经济增长的因素。故他一反常规的做法,不是大规模征用土地去修路,而是改修现有路面,建立起高速运转的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的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勒那抢在土地开发商前面,让政府购置了一些交通即将方便的黄金地段,发展经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就业问题。1975年政府购置了西部距市中心6英里的一块16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库里蒂巴的工业区。随后征招了500多家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同时,市政府又在工业区附近给低收入者建了住房、学校、医院、购物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工人居住区靠近工厂,与圣保罗的工人相比,这里的工人每周可节约20个小时上下班往返时间。
名字:库里蒂巴
英文名:Coritiba Foot Ball Club Parana
国语译名:库里蒂巴
所属国家:巴西
联赛级别:巴西甲
库里蒂巴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人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量保护自然,让人们的活动融于自然,回归自然,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把城市变成人和自然隔绝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