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05:41
庙(拼音:mià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指供祭祖宗神位的地方,后泛指供祭神佛或名人之处。王宫的前殿也称“庙”,是君主接受朝见和议政的地方,所以“庙”引申指朝廷。另外“庙”也指设在寺庙或附近的集市。
形声字。西周金文由“广(yǎn)”和“朝”构成。其中 “广(yǎn)”为形旁,汉字中以“广(yǎn)”为意符的字的初义均与房屋有关,这里表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朝”在字中作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朝”除表声外,也有人认为包含“朝廷”的意思,它还表示被祭祀者是一些与朝廷君王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或者宗庙与朝廷一样同时受到尊重。
“庙”字字形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西周时期形符广的方向或朝左写作图9;二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形符广或从宀写作图5、图6、图7等形;三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声符朝字所从的“水”旁也可以放在左侧写作图3、图4等形;四是从战国开始声旁或从苗写作图10、图12等形,或省艸为屮写作图14。现行简化字“庙”本是“庿”的简写,实际上可以分析为苗省声。
庙的本义并非庙宇,而是指的祖庙、宗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地方。《诗经·周颂·清庙序》中记载说:“清庙,祀文王也。”此处的庙即宗庙。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贵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庙、祖庙的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
“庙”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庙”的这种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于佛教净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这样说过:“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庙的。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称之为“神”,算是为神立庙。
在古汉语中,“庙”实际上也用来表示朝廷,皇宫贵族治事的地方,又称为“前殿”。“庙堂”本指宗庙明堂,因古代帝王遇到大事都要告于宗庙,议于明堂,因此古人遂以“庙堂”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里的“庙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前殿,国君朝见臣僚、商议政事的地方。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九】【广部】眉召切(miào)
庙①,尊先祖皃②也。从广朝声。
庿,古文。
【注释】①庙:《释名·释宫室》:“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②皃(mào):形貌,指牌位。
“庙,尊先祖皃也”注:尊其先祖,而以是仪皃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皃也。《祭法》注云:庙之言皃也。宗庙者,先祖之尊皃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从广,朝声”注:声字盖衍,古文从苗为形声。小篆从广朝,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为会意。眉召切。二部。
“庿,古文”注:见《礼经》十七篇。凡十七篇皆作庿,注皆作庙。
眉召切,去笑明 ‖朝声宵2部(miào)
庙,皃也。《齐职仪》曰:“周有守礼之官,掌先王之宗庙也。”亦作庿。眉召切。二。
【校释】守礼之官,《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九引《齐职仪》作“守祧之官”,当据改。
【寅集下】【广部】 庙;部外笔画:12
古文:庿
《唐韵》《广韵》《韵会》《正韵》并眉召切,苗去声。《说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庙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释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庙也。《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注:夹室前堂。疏:凡大室有东西厢夹室及前堂有序墙者曰庙。
又《六书故》:宫前曰庙,后曰寝。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厅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寝庙。传曰:夫鼠不穴寝庙,畏人故也。犹後世言庙朝,庙堂也。《文中子·礼学篇》:山泽有廊庙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庙。《史记·封禅书》: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於是作渭阳五帝庙。
寺、庙、观(guàn)
在上古,这三个字意义有很大差别。“寺”是官署,“庙”是祖庙,“观”是台榭,两汉以后,它们的意义有了演变:“庙”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筑。
❶“广”从上、左包围“由”,底部“广”“由”齐平。❷“广”,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右侧。❸“由”,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中间竖在竖中线右侧。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