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鼓楼

更新时间:2024-05-09 15:05

府城鼓楼,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南端,为砖木混合结构建筑。

建设历程

据史志记载,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五年,琼州府城就已经开始兴建,并很快成了规模。

元代时,在如今府城鼓楼的位置上,就已矗立着一座谯楼。

而今天人们看到的鼓楼,实际上是明清两代琼州地方官员以及乡贤士绅不断出资维护扩建的。

曾有一些清代的碑文详细描述了鼓楼的历史:元明更迭,明代洪武年间有一位叫王友的海南卫使在已经坍圮的鼓楼旧址上重新修建了现在的鼓楼,又有一位叫李泰的海南卫指挥使为这座城楼修砌了台基,扩大了它的规模,并专门铸造了一个铜壶,安装在谯楼之上,以滴漏的形式来记录时间。

万历年间,因为驻守军队火铳走火,鼓楼再一次被毁坏,隔了一年,城楼就又被修了起来。有明一代,鼓楼屡建屡毁,但在屡次毁弃之后,琼州府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竟连续数年无人上榜,不得已,当时主政海南的胡桂芳又命人在原址上重修鼓楼。

明清交替,鼓楼又有数十年无人问津,等到郡守张万言主政时,琼州儒林又一次遭遇了数年的颗粒无收,有人提醒张万言,称在前明时期,这样的事情也发生过,何不效仿古人重修鼓楼,以振琼崖学风。

张万言从善如流,捐出自己的俸禄重修鼓楼。

雍正年间,琼州知府宗思圣大修鼓楼,就直接用“文明”为其命名,更在鼓楼上修建了一座文昌祠,内供魁星点斗像。此后,又有名士吴典等人多次修葺鼓楼。

建筑布局

鼓楼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楼下城庸宽厚,下临旷野,有石级拾登,直通城门。

原楼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从鼓楼碑文记录,可知它近500年来的兴替迁易。

从明代从化十七年(1481年),卫指挥使李泰增砌台基副使徐斐设置铜台滴漏以计时起,曾多次修建和迁易。

万历十六年(1588年),鼓楼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孙秉阳、郡守周布贤才移建于城之东门内,为今镇之东门。以后,郡守涂文奎,又移至旧址复建。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山发生大地震,鼓楼又遭塌毁。

次年,尚书王诲遂重修,乃保存今楼。门额上分别灰塑“海南壮观”与“奇甸文明”楷字。

历史文化

诗词文赋

古时候就有文人赞美登楼以观赏海天一色美景的诗句:“百尺危楼瞰大荒,万家烟火正微茫;浮图七级凌霄汉,荡海千帆破夕阳。”

民间习俗

府城鼓楼所在的街被命名为鼓楼街,每年的正月十二,是鼓楼街公期之日。公期是一种地方文化习俗,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年度性、区域性的祭神活动。

保护措施

2019年7月18日,府城鼓楼修缮项目开始施工。

文物价值

鼓楼之擅名,又屡毁屡建,不仅因登楼可远眺府海山川形胜之大观,而又因斯楼历尽沧桑,在防护琼州府治安作过重大的贡献。

史载,在明代,日本强盗侵扰我国沿海水域,当时琼州府城地区也遭海盗侵扰,鼓楼是当年海南军民打击海盗的一个指挥所。

移至于五公祠内的大铜钟,是当年鼓楼上报警的大钟。相传,在今海口市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府海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

今天,前往府城鼓楼登高,一边缅怀前人往事和了解鼓楼历史变迁,一边饱览府城新姿和山海美景,自然更有兴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