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9 12:06
康伟明,90后,专职作家,二十一世纪签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年担任《爱你》杂志责任编辑。16岁开始发表作品,约有百万字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飞天》《新大陆》(美国)《山东文学》《中国诗歌》《天津文学》等百余家报刊杂志。入选“2012《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被《中国诗歌》推选为中国2013年网络十佳诗人,曾获第三届复旦“光华诗歌奖”,第二届“塔河杯”征文大赛二等奖,“金佛山杯”全国小小说大赛铜奖等40余项奖励。 著有长篇小说《黎晞》,散文集《半截萝卜也能开花》,散文集《大地行走》,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团结出版社),诗集《诗集是骷髅》(新加坡出版传媒集团),《决定下半辈子的50种互联网思维方法》(红旗出版社)。在“2014年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18名。在“中国90后百强作家排行榜”中排名第33位。
16岁开始发表作品,至今为止,约有百万字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民族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飞天》、《延河》、《金田》、《新大陆》(美国)、《山东文学》、《青海湖》、《中国诗歌》、《北方作家》、《天津文学》、《检察文学》、《上海诗人》、《百花园》、《岁月》、《散文诗》、《巫山》、《读者》、《意林》(原创版、文摘版、少年版本)、《博爱》、《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东方青年》、《才智》、《晚报文萃》、《恋爱婚姻家庭》、《祝你幸福》、《小品文选刊》、《当代青年》、《时代青年》、《大公报》(香港)、《新民晚报》、《北京日报》等百余家报刊杂志。
散文集《年华桔灯》、诗集《这是个晚了的春天》签约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
入选“2012《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
被《中国诗歌》推选为中国2013年网络十佳诗人。
曾获第三届复旦“光华诗歌奖”,第二届“塔河杯”征文大赛二等奖,中国·衡阳首届(2013)乡村生态旅游节征文大赛二等奖,“金佛山杯”全国小小说大赛铜奖,“玫瑰汾酒杯”全国诗书画征文大赛三等奖(诗歌类)、“嘉隆杯”杨树文化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奖、2012“全国首届‘红帆杯’儿歌童诗大奖赛”创作奖、《光明日报》举办的“至孝至亲”征文大赛三等奖等百余项奖励。
著有长篇小说《黎晞》,散文集《你敢不敢十年磨一刺》,散文集《大地行走》,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团结出版社)、诗集《诗集是骷髅》(新加坡出版传媒集团)等。
小伙子六年笔耕百万字
14岁开始文学创作,16岁起发表作品,21岁成为湖南省作协会员。《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延河》、《大公报》等百余家主流报刊杂志上留下了他的铅字散文、诗歌与随笔。由他执笔创作的散文集《年华桔灯》、诗集《这是个晚了的春天》签约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从“2012年《海外诗刊》最年轻的诗人”到“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大大小小的奖项让荣誉证书垒成堆;而他最新创作的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正由团结出版社集结成册,酝酿出版。
这是康伟明作为衡阳师院中文系一名大三学生留给外人的第二印象,足以让人惊叹。
爱上文学创作6年,他日日书写记录,哪怕高考前一天,他仍笔耕不止,而手写的15册厚厚日记本加上储存于电脑中的文档,字数总量已近百万。
用文字记录“黑色高三”,
临考前一天他仍在奋笔疾书
为什么会爱上写作?
康伟明也“说不清楚”。出生在娄底新化农村的他,父母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童年时,康伟明几乎无书可看。
然而,这丝毫未影响到性情敏感的他对于写作的“天赋”感觉。从初中起,他的作文一直是老师眼中的范文。“你若不勤奋多练,文笔再好也会生锈失色。”初三时,语文老师一次不经意的点拨,让康伟明萌生了“每日必写”的想法。
从那以后,他的课桌上随时摆着一册日记本,课间十分钟,别人在聊天疯跑,他却埋头疾书,每天书写多则上万字,少则两三千,即使是最忙碌的高三,他也不曾偷懒间断。
“写作是我最好的放松方式”。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的排名压力,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笼罩在他的身上,越收越紧。
“只要下课铃一响我立马翻开日记本,不断地写。”康伟明说,“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我才能感觉自己从压抑的环境中超脱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着高中生活。”
康伟明笑称,最开始给报社投稿发表,纯属“被迫”而为。“高中时期发表的作品大多是语文老师将我的课堂作文拿去投稿。”而从大二起,康伟明开始有意识地将过往的创作整理投稿,一年时间内,竟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200余篇。
自认写文章无窍门,多读多练是正途
如何才能像你一样写得一手锦绣文章?
这是康伟明遇到最多的提问,而每次他都会重复一句:“写文章无窍门,多读多练是正途。”
在他略显拥挤的寝室书柜中,密密麻麻地排放着各类文史哲书籍,从畅销有趣的《希区柯克悬疑小说》,到晦涩艰深的《历史研究》,涵盖广泛。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学期间,康伟明一直保持着每周阅读两本课外书籍为大脑“充电”的记录。而每天书写更是他从高中时代一直保留下来的习惯。
大学时期,身边同学多靠家教、当服务员等兼职赚取零花钱,而从大二开始,康伟明每月领取的稿费单足有千余元,除了负担每月生活费外,还能有所结余用来购置新书。如今,新诗集即将出版,他自豪地展望道:“到大四,我的全部学杂费都将由自己承担。”
当初选择大学专业时,由于是理科生的缘故,康伟明与心仪已久的汉语言文学失之交臂,只好曲线救国选择了文理兼招的编辑出版专业,而在未来职业的走向上,“文学路”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向往。
“毕业后,如果可以成为自由撰稿人自然最好,如果不行就做编辑,我一定会从事一项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康伟明说。
22岁的康伟明已是省作协会员,爱上文学创作的6年时间里,他每天坚持写作,已奋力笔耕百万字;身为衡阳师院大三学生的他,在学习之余仍码字赚钱,负担自己每月的生活费。
2013年4月27日上午,由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我院中文系承办的“康伟明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中文系办公室举行。本次研讨会开创了衡阳市在校大学生诗文创作研讨会先例。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任美衡博士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康伟明同学的个人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展开。
康伟明,我院中文系2010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90后作家联谊协会会员。他16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了300余篇作品,获得30余项文学创作奖,并于2013年1月出版了个人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
研讨会上,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我院财务处处长尹季从诗歌题材、形式、风格三方面深刻剖析了康伟明诗歌的特点:“感伤而不颓败,在感伤中积蓄着一种前进的力量”。这是个人与现实、与过去、与未来进行搏斗的结果,“在感伤之中跳动着不安的灵魂”。
院报编辑部主任舒易红老师认为康伟明同学能够坚持文学理想并取得较好的创作成绩十分难得。他同时表示,康伟明同学在诗歌创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诗歌形式上不够规范、表达上过于朦胧、部分诗歌美感不足等。
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李振中称康伟明的诗歌是“既有根又有精神而且眼光向下”的文学作品。在他看来,“作为诗人,要有根,要有幻想”。他希望康伟明能继续保持在诗歌创作中的那份纯粹和朴实,并对康伟明同学的未来表达了美好祝愿。
左其福、陈国质、秦秋咀、欧卫君、文玲等老师也围绕康伟明的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王国荣、黄明慧等学生代表谈了自己对康伟明诗歌的看法。
在听取了大家发言后,康伟明说,自己会虚心接受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努力沿着诗歌创作道路走下去。
会议最后,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郭友文说,康伟明同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对文学梦的坚定,离不开他六年(2007~2013年)来的勤奋和坚持,离不开中文系这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康伟明为中文系的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表示,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中文系将进一步加强“三个一”(每日一说、每日一练、每周一篇)特色培养工程的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据悉,本次研讨会还受到了衡阳日报、衡阳晚报等媒体的热情关注。
2013年5月,衡阳师院中文系、衡阳市评论家协会主办了“中文系2010级康伟明同学诗歌创作研讨会”。
康伟明是湖南校园诗人的代表,为90后作家、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像时光一样柔软》。曾在《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等国内主流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首),荣获第三届复旦“光华诗歌奖”等30余项奖励,入选“2012《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是衡阳师院首次召开的在校大学生诗歌研讨会。不仅体现了衡阳师院人才培养全方位的特点,也体现了衡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发现人才、重视人才的特点。
2012年8月份应邀参加《中国诗歌》举办的新发现夏令营。
2013年9月份应邀参加复旦大学复旦诗歌节。
黎明褪去不久,光线还并不太明显,寝室内的色调有点灰暗,但是我的心情就如涂抹了五颜六色的调色板一样,各种各样的心情萦绕而来,理不清头绪。
掐指算来,写作已经整整有六个年头了,六年里,我历经了风雨的洗涤和打磨,由最初的青涩和稚拙逐渐向成熟和稳重转变,文字也渐渐走向成熟……这是个可喜的过程。六年里,很多的事情在改变着我,我也知道如今的我早已不是当初的自己,我张弛的心渐渐向内皱缩,我变成了一个内倾隐喻的人,很多的人都看不懂我,但我知道这种改变是可喜的,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足够的能量去抓取文学的根。
但是不管我如何地变化,对文字的热爱始终是不会改变的。我曾经说过:“人这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倾尽毕生精力为一件事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心总是明朗的,而那颗奋斗的心也因了这份努力而更加执着、坚定。”因此,风来雨来,我始终在坚持,但这份坚持并不痛苦,反倒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仍然记得,在高三的最后一个月,我依然把课余的点滴时间聚集起来,当下课铃声响起,那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便成了我的练笔时间……就这样,我坚持到了今天,没有一刻放弃过,也从来没有一刻想过放弃。尽管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写得东西大都是心情类的,并不成熟,但正正是因了这份坚持才奠定了我的文学之路。
很多的人都跟我说:“文学这条路很难走的!”其实,难走的不是文学之路,而是“心”路,一个还没开始走的人就已经喊放弃了,他怎么可能成功呢?更何况,我要的不是结果,而只是在文学这条路上颠簸的这份心情,很少有人能懂我,只有真正对某一件事醉爱,你才会了解这份执着的美丽和可爱。是的,我爱文学,她就像我的另一个恋人,是我六年(2007年)前就决定相扶一生的恋人。因此,我断然不会因为世俗的流言蜚语而将她放弃,而是一辈子坚定并且执着地牵她手,相濡以沫地走……
天越来越亮了,鲜嫩的空气从窗口跳跃进来,我感到肌肤在层层颤抖。之所以出这本诗集是因为写了那么多年了,总该做个总结,为自己新一轮的航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过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些诗歌大都是我2010~2013年的习作,初中、高中时代的作品过于青涩,拿不出手,只能一个人独自欣赏了。对诗歌的技艺我不便多述,因为远远没有达到我所认定的目标,路途遥远,我还需要不分昼夜长途跋涉……
感谢那些支持过我的老师和朋友,特别感谢一直默默无私地提供我最大帮助的任美衡博士!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诗歌当然要追求形而上。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与作者的感觉分不开,因此它拒绝抽象,追求具象。这组诗歌中,诗人将感觉化入精心挑选的具象事物中,诸如蜂鸟、古树、浮动的云、河流、麦秸垛、门等等,不仅仅注入诗意的情感,而且还注入哲学的意味,因而提升了诗的感染力。——谢克强湖北著名诗人
伟明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较好的写作状态。他的诗歌,就像在他的家乡新化大山深处自然生长的植物,葱茏葳蕤,生机盎然,完全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的抒写,从题材到表达方式,都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以一种赤子之心来歌吟故乡山水,感恩父老乡亲。我想,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假以时日,伟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相信他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结合自己的深切体验,写出与众不同的富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新乡土诗。——黄曙辉 湖南作家、诗人
在我的印象中,伟明是少有的文学天才。他来自于富饶的湘中大地,诗歌既沾染了泥土的质朴,又不乏自然的灵性;现代文明洗濯了他的苦难和坎坷,让他少了一份浮躁,多了几分清澈、透明和哲学般的宁静。意象追求简单而抒情,但内涵却繁复多变,在高贵的陌生化中,给读者带来了别有洞天的感悟和触动。语言显得生动、质朴而深刻,但刹那间又不乏绝美的纯粹,如氤氲的天外来音,沁人心脾,芬芳不已。——任东华 青年批评家
我们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共鸣。高中是人生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这个封闭又专制的环境下,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又怎样左右他的友情、人生和梦想?只要你阅读这本书,你都能从中寻找到答案。无奈、顺从、忍耐、折磨、欺骗、真爱……所有的元素都融为一炉,冲击着你的心灵。——著名作家 王祥夫
青春是一场呼啸而过的风,在岁月的风声里,所有的离散与凋零都化为沉淀。当有一天,岁月淡了、容颜老了、誓言消散了,你心中还会出现曾经那个念念不忘的人吗?——陈晓辉(逆枫)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
全书叙述清晰,语言流畅、清新,使读者深深感受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不断涌动的活力。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失为一部好小说。——张铖《陕西文学》主编
那段青春岁月,那段高中生涯,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都是喧嚣而凛冽的,日子里全是斑斓的光影,和对未来的一种不确定的归宿感。迷惘吗?坚定吗?孤独吗?每个人都在品尝着青春的这杯酒。打开这本书,打开了一个青春的世界,字里行间,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你和我,微妙的恰到可以颤动心弦,是欣喜,是惊诧,还是承载着那样的心情,航到我们终将到达的彼岸?——张芳《青春美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