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黑木耳

更新时间:2023-01-07 22:25

康县黑木耳,甘肃省康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康县黑木耳是从康县天然生长的野生木耳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菌株,子实体胶质,耳形不规则,多成菊花形,朵大肉厚,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色泽黑褐。康县黑木耳采用段木栽培,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植物胶质、脂肪和多糖胶体,食用时口感柔软、香绵润滑、味道鲜美、细嫩。

产地环境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南秦岭山地,气候温暖而多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1度,年平均降水量为856毫米,是甘肃降水量最多的县份。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4%,有高等植物172科700多种,其中适于黑木耳等食用菌生长的树种达4科6属17种,面积达110万亩,森林中生长着600多种大型真菌,为黑木耳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历史溯源

康县生产黑木耳历史悠久,始于19世纪。

解放前,津、沪、川、陕等地的商人每到夏季,就来到康县贩运木耳。

21世纪初,康县建立了8个以乡为单位的木耳生产基地,并试验成功了人工点菌生产木耳的新方法,使每架木耳的产量提高了2至5倍,质量也大大提高。

生产情况

2007年,康县黑木耳产量达到11万千克,产值660万元。

2008年,康县黑木耳产量达13万千克以上,产区仅此一项人均收入953元。

产品荣誉

2008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康县黑木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康县黑木耳被评为“实施品牌战略推创行业品牌”上榜品牌。这是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上榜之后,康县黑木耳再次上榜。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康县黑木耳”品牌的最新估值为0.38亿元。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康县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康县阳坝镇铜钱乡两河镇、三河乡、白杨乡岸门口镇、店子乡、豆坝乡、城关镇、迷坝乡大南峪乡等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一)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高度560米至1600米。

(二)生产基质

基质是栓皮栋、麻栎。

(三)菌种生产技术

1.品种:“康耳1号”、“康耳6号”、“康耳168”。

2.培养基:母种为PDA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杂木屑78%、米糖或麦麸皮20%、蔗糖1%、石膏1%。

3.灭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均采用常规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4.培养:在24℃至28℃下暗光培养。

(四)栽培技术

1.树种:必须是栓皮栎和麻栎。

2.耳场:选择背风向阳,日照时间长,排灌方便之处。

3.砍树期:冬至到大寒期间砍树。

4.段木含水率:达到35%至40%时进行接种。

5.接种:在段木上接种。行距7厘米至8厘米、孔距6厘米至7厘米,孔深1.8厘米至2厘米,用直径为0.8厘米至1厘米的钻头打孔。

6.管理:

(1)排场(眠山):把接种后的段木平铺在耳场内,每隔7至10天翻动段木一次,使段木均匀地接受阳光雨露。

(2)起架:段木上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接种穴周围长出耳芽(幼耳)时起架,耳棒之间相距3厘米至6厘米,横木距地面60厘米至80厘米。

(3)割草:耳场内杂草超过10厘米时,及时割除。

(4)翻棒:每采摘过一茬黑木耳后,将耳棒掉头换面,重新排好。

7.采摘和晾晒:适时采摘和晾晒。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2.理化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康县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甘肃省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