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9 10:10

四川民族学院(Sichuan Minzu College)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和泸定县(一校、两地、三区)。学校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布局在康巴地区(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四川甘孜)唯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省级“园林式校园”。

历史沿革

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

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

1992年,学校更名为“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甘孜州农业学校(原甘孜州农牧学校、甘孜州林业技工学校合并而成)、甘孜州财经学校(原甘孜州财贸学校、甘孜州工业学校合并而成)整合并入。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四川民族学院。

201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

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分设为康定、泸定校区,校园面积1374亩,校舍建筑面积2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百万册,电子图书43余万册。学校设有35个本科专业、1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涵盖文、理、教、管、法、经、农、工、史、艺等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15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000人。学校建有各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172个,校外实践基地1个,建有校级实践实训基地167个,设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点,是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

四川民族学院泸定新校区项目位于泸定县泸桥镇,办学规模1万人,校园占地面积1001.97亩,校舍建筑面积32.46万平方米。项目计划2022年前建成泸定校区一期,新增办学规模2500人;2024年前、2029年前分别建成二期、三期。四川民族学院泸定新校区的开工建设,将为甘孜州打造省内一流的综合大学、一流的人才基地、一流的科研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教职员工9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60余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7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办3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建有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建有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门省级一流课程等。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全省组织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数学建模比赛、艺术节、运动会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院学生先后参加四川省计算机教育年会文艺汇演、四川省高校体育年会文艺汇演,并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每学期举办各类型书画展数次。

学生的课堂作业多次被编入鲁迅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美术院校学生作品、习作年鉴》,先后承接并完成了冰川饭店等大型酒店的室内装饰画设计、绘制等工作。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配有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川民族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地区,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为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始终秉承“团结、奋进、重道、精业”的校训精神,始终保持“边远不边缘”“落后不落伍”“缺氧不缺志”和“稳中能求进”的奋斗精神,砥砺前行。已为社会输送人才60000人,藏汉双语人才6000人,其中3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500人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为各民族人民服务。民院学子已成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学校已成为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建有1个四川省涉藏地区特色科普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2个州级特色研究中心及科普基地,形成了研究民族地区的优势与特色;学校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命名为“四川省铸牢中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横断山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培育”实验室认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7月,每年举办康巴发展研讨会、康巴文化科普周等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省级刊物《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和校级辑刊《康巴研究》,先后完成了《康巴民族文化史》《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研究》《四川藏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国家、省(部)、州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形成了研究康巴地区的优势与特色。

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舎面积近1.5万平方米,馆内藏书以社科文献为主,重点突出民族特色,注重收集地方民族文献资料,馆内纸质文献总藏量约95万余册,电子图书46万余种,多次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

图书馆购有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客(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就业培训)、OFB外文文献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康巴文化特色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学术视频、超星读秀知识库等数字资源。

康巴文献馆于2006年5月建成,是康巴地区第一个为“康巴文化”研究提供专门服务的资料基地。藏书涉及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资料两万余册;珍藏有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德格印经院的《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以及各种文集类、丛书类、综合类全套珍贵藏文资料1300余函。康巴文献馆藏资料包括康巴地区的藏文资料和汉文资料,各种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各种现代印刷图书和传统雕版印刷资料。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批准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确定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学报类正式期刊。现为季刊,16开,88页,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4-8824,国内统一刊号CN51—1729/G4。 开设有康巴学、民族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经济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图书情报研究等栏目。

学报以“康藏研究”为特色。自创刊发以来,相继开设有“民族研究”、“康藏研究”等专题栏目。随着康巴学的兴起,2005年第一期开始将“康藏研究”栏目改为“康巴学”、“藏学”两个栏目。“康巴学”栏目现已成为了康巴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得到了省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与支持,相继发表了石硕、霍魏、杨嘉铭、任新建、曾国庆、李绍明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以蓝色、白色、绿色为主色调。整体图案以掀开的书籍为主体,上半部蓝色代表蔚蓝的天空,中间代表雪山,绿色代表草原。上下边以书籍的自然弧线寓意为飞翔蓝天的雄鹰。传达了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康巴高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寓意学院肩负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任,在民族地区不断发展壮大,象不断掀开厚重的历史书籍;象雄鹰飞翔于四川民族地区,承载了民族地区向往知识、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

学校校旗为红底白字,长方形旗帜,长宽尺寸为,校旗中央印有校徽和汉、藏文校名。

团结、奋进、重道、精业

“团结”:民族共荣,和谐互助。

“奋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重道”:重人文、科学之道,重做人、做事之道。

“精业”:在学,精于学业;在岗,精于事业。

社团组织

四川民族学院有青春映像电影社、环保协会、旅游协会、心理协会、演讲与交际协会、普通话协会、计算机协会、应用数学研究协会、国学篆刻协会、英语沙龙协会、书丛协会、日语交流协会、邓小平研究协会、KBA动漫社、民族文化研究协会、法学会、弦子锅庄协会、唐卡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健美运动俱乐部、瑜伽协会、武术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近40个学生社团。社团组织由四川民族学院社团联合会承担社团文化发展,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四川民族学院依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坐落在蜀山之王贡嘎山下,西靠世界情歌故里康定,东望高耸入云的二郎山,毗邻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北接旖旎动人的丹巴美人谷和人间仙境甲居藏寨,共和国最美景观大道318线从校园旁边迤逦而过,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从这里不舍昼夜奔流入海。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学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是省级“园林式校园”。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位为中国推向世界旅游市场的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孕育了传唱千古、名扬四海的“宇宙歌曲”《康定情歌》,还创造了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岭•格萨尔史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