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0:20
庸鲽是鲽科庸鲽属动物,体稍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6-2.8倍;两眼在头部的右侧,上眼缘连接头背缘,眼间隔宽平;口较大,上位,上下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齿尖而弯;体披小圆鳞,有眼侧具色素,体色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从墨绿色很快变为红棕色,无眼侧光滑,体表白色。体长16-20毫米以内的个体,两眼左右对称的,体长超过16-20毫米的个体,左眼逐渐经过头部向右侧移动,体长44毫米的个体,两眼固定于头部右侧。
庸鲽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庸鲽属(Hippoglossus)。庸鲽是最大的比目鱼,体长可达2.5m,体重超过300kg。它们的眼睛在身体右边,身体左侧(腹面)则全盲,光滑呈白色,右侧或有眼的一侧(背面)朝向水面。它们有很强的抗压能力,用身体左侧游泳。庸鲽的体色变化出现在背面,可以从墨绿色很快变成红棕色,上方有个很大的宽沟延伸到眼的中央,口中有大量尖锐的牙齿,从凹型尾巴的大小,可以很容易区分庸鲽和其他比目鱼。另外一种具有这种凹型尾巴的西北大西洋品种是大菱鲆。然而,大菱鲆有一条非常直的侧线。与庸鲽非常接近的一个品种是狭鳞庸鲽,主要出现在北美洲的西北部海岸,南到加利福尼亚,北到白令海峡,向西北延伸到格陵兰岛以及日本的东北部等。
庸鲽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两岸及北冰洋地区。在北美洲东部,庸鲽出现在南到新泽西弗吉尼亚,北到纬度很高的北极圈(北极圈以内发现的几个样本的个体都非常小,且数量非常少),大多数都分布在新泽西弗吉尼亚到北极圈之间,在乔治海岸边缘有很大密度的分布。在西北大西洋,庸鲽主要分布在北到Biscay湾,南到SpitsbergenBear岛。在芬兰、冰岛的西南端以及挪威附近海岸水域,分布着大量的庸鲽。
早期捕捞庸鲽,一般是在浅水区(40~135m)手工进行钓捕:绳子的一端系住一个钩子,加上重物沉到底部,用剥去皮的鲱鱼、黑线鳕或鳕鱼做诱饵(黑线鳕是最好的诱饵)。绳子的另一端系在船上,使诱饵在底部移动,以使其看起来象一条活鱼,从而吸引庸鲽前来吞食。但由于庸鲽的个体太大,即使捕到(在当时)也很难把它拖到船上,而且容易使其他鱼类受到惊吓而逃跑,从而影响对其他鱼的捕获。
当捕捞庸鲽成为一个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时,延绳钓取代了手工钓。延绳钓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捕获方式,该方法从19世纪40~50年代开始兴起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一般由一根很重的底纲和一根轻的支线组成,悬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每根支线上都配有钩子和诱饵,诱饵支线一般恒定在底纲上或夹在底纲的转环上。长度从一米到几米不等。准备开始捕捞庸鲽时,把延绳钓的两端用锚固定,在其中一端系住一个浮子作为标记。捕捞结束时(几小时或几天以后,视天气而定),有浮子的一端先拉出水面,整个网线就可全部拉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下网和起网全部由两个人各撑一只小船手工进行。从1870年开始,随着庸鲽数量的减少,延绳钓捕捞庸鲽开始向水下300~500m深发展。
今天,延绳钓安装了机器代替人工进行装网和拆网,液压绞机代替人力进行收网,并且耐用的化学材料代替了白棕绳,然而捕到的庸鲽却日趋减少。目前只有极少数的渔船使用该法捕捞庸鲽,大多数的庸鲽是被拖网拖到的。渔民都清楚这种捕捞方法使许多未成熟的鱼都被捕捞上来,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潜在的渔获量日趋减少,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阻止拖网捕捞庸鲽。
庸鲽为底栖性鱼类,无眼的一侧着底生活,喜欢栖息于相对较硬的底质,如岩石底、砂底或砾石底。庸鲽性格温驯,平时一般浮动较少,只有在觅饵时才跃起捕食。庸鲽为冷水性鱼类,适宜的水温在1~15℃,最适水温为3~9℃,适宜的生长盐度范围为12~40。对西北大西洋的观察表明,庸鲽冬季生活在深水层,夏天则生活在浅水区。
庸鲽喜欢长距离的迁移。欧洲的科学家对庸鲽进行标记,释放后再次捕到表明,它们可以连续游动800km。有个数据最能说明庸鲽喜欢长距离的迁移,1946年4月29日标记了一条庸鲽,这条鱼7年之后(1953年12月1日)再次被重新捕到,不过是在2500km以外的海域。
在加拿大水域,雌性个体在体长70~115cm时性成熟,而雄性个体为60~100cm,年龄雌性大约10~12龄,雄性11龄。自然界雌庸鲽产卵一般是在每年2月到5月,在700~1000m深海区进行,底质一般为泥沙或软泥,这种深度和底质在深海的边缘地带、连续的大陆架以及峡湾的附近很容易发现。一条性成熟的雌鱼在产卵季节可以产几百万粒卵。
庸鲽的卵是所有鱼类浮性卵中最大的,未受精卵的直径有3~4mm,当卵受精以后,变得透明、膨大,可以保持原来的外观。这些卵在深海区悬浮,在大西洋的东部,卵在沉积后2~4d上浮达到一个适宜的深度,一般在300~400m,实验室观察表明,卵适合悬浮于盐度为36~37的海水中。孵化过程完全依赖水温,一般在水温4.5~7℃时,需要13~20d才能出膜。
初孵仔鱼的体长约6~7mm,在水中垂直移动。幼体是无色的,眼睛和嘴不具备任何功能,并且经历一个非常大的卵黄囊阶段,在仔鱼开口之前依此为生。幼体发育的时期非常长,摄食外源食物一般在孵化后的28~35d,水温为5.5℃的情况下,卵黄囊吸收完毕,一般需要50d。随着幼体的发育,最先有颜色的结构是眼睛,此时仔鱼的体长通常已达到10mm。经过了卵黄囊时期,仔鱼开始以浮游生物为生。
在体长16~20mm以前,仔鱼和其他海水鱼非常象,比如以腹部用力朝上游动,头每侧长有一只眼睛。接着,左眼开始经过头部向右侧移动,这一过程一直到眼睛完全在右侧,体长达到44mm左右为止。在眼睛重新安置的过程中,身体色素增加,接着眼睛变成在身体的右侧。当仔鱼体长达到50mm时,它们开始象成鱼那样进行底栖生活,无色的一侧进行游泳,有色的一侧(即有眼的一侧)朝上。当它们开始营底栖生活时,慢慢地从沿岸浅水向大陆架的深处或峡湾游去。从这时开始,一直到性成熟,他们一直营底栖生活。庸鲽从不到10cm长到1m,在这一快速生长的过程中,它们经历了几次食物的转化过程:30cm前以蠕虫和甲壳类为食,30~80cm以无脊椎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80cm以后则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包括红点鲑、鳕鱼、黑线鳕以及圆鳍鱼。以不同的鱼类为食是因为随季节的不同,它们栖息的海域的深度也不同。
目前,庸鲽的养殖主要在欧洲与北美,欧洲最早养殖庸鲽的国家是挪威。在1974年挪威科学家进行人工受精并获得成功后即开始进行养殖,其养殖技术飞跃发展,在进行饵料和投饵装置、各种养殖设施、机械材料等基础性技术开发的同时,也在加快技术革新,用循环流水池养殖系统加强开口饵料、天然鱼的生理和行为的研究开发,在控制水温、盐度、溶氧等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最理想的适合庸鲽生长发育的人工生态系,以提高合理生长、增肉和增重率。美国等北美一些国家也在开始试养庸鲽,并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