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8 15:26
尼泊尔卡斯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说,这个民族最初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马拉雅山山麓地带。大约在公元1500至1000年间,卡斯人经过西藏,从加瓦尔一带进入印度,后来渐渐东移,又进入尼泊尔。那时,卡斯人主要从事游牧业,以养殖牛羊为生,间或刀耕火种,以农业作为补充。有学者推测,在上古时一度统治过加德满都谷地的戈帕尔人(牧牛者)很可能就是卡斯人。
卡斯人的体形属于地中海人类型,与雅利安人比较接近,语言是卡斯库拉语,又称廓尔喀语,后来发展成为现今的尼泊尔语。尼泊尔语用天城体字母书写,受梵语的影响很大。在中世纪时,由于卡斯人没有什么固定的信仰,又不遵守种姓制度的规定,平原地区正统的印度教徒有些瞧不起他们,不承认他们与自己属于同一血统。他们在习惯上被看作是类似首陀罗那样的低级种姓。正是这种卡斯人,在中世纪时曾在尼泊尔中部山区建立了一个独立国家,称作“卡特里普尔”。后来这个王国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国。
穆斯林势力于12世纪进入印度后,许多印度教徒纷纷逃到尼泊尔的西部山区,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印度教大规模地传入尼泊尔。在逃到尼泊尔的人员中,有不少人是属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王室和上层贵族,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天堂,自然想寻找机会建立新的王国。最初,他们为散布在尼泊尔西部山区的各个土邦王国效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些土邦国王的信任,接着便施展权术取而代之。他们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功,一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高,头脑复杂,善于斗争,二是由于他们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技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这样,这些外来移民,很快便在西部山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这些印度教徒认识到,要想巩固自己取得的地位并在新的环境中站得住脚,就得与当地的原住居民相结合。他们看到有的原住居民,特别是卡斯人,缺乏固定的信仰,于是就积极传播和推广印度教,并在印度教至关重要的种性制度方面实行了灵活的策略。比如,他们一反常规,对皈依印度教的卡斯人,大都授予了切特里(刹帝利)这样高的种姓地位。长期以来,尼泊尔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的军政大权,均主要掌握在这一种姓人员的手中。他们无论是在卡斯族发展成为在尼泊尔全国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民族的过程中,或者在建设尼泊尔特有的印度教文化事业中,都起了突出的作用。
在供奉的神灵方面,这些外来的印度教移民,除印度教的传统神灵外,也将佛教和一些地方宗教的尊神吸收到他们的“万神殿”中来。这种做法,使得印度教变得更易于为当地原住居民所接受。
沙阿王朝在18世纪对加德满都谷地的征服,以及其后对整个尼泊尔的统一,是卡斯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一是沙阿王朝在政治上统一了尼泊尔,使它从昔日数十个土邦王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变成一个整体,这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卡斯族的经济生活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二是沙阿王朝征服了加德满都后,数世纪以来形成的西部山区印度教文化与古老的尼瓦尔人佛教文化相结合,使卡斯族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和具有特色;三是沙阿王朝掌握了全国政权后,更有力地从上而下推行印度教使之在尼泊尔真正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