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延庆寺塔

更新时间:2024-04-19 16:50

松阳延庆寺塔,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塔寺下村长虹西路177号,距松阳县城2.5千米,肇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松阳延庆寺塔因延庆寺而得名。

历史沿革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动工兴建松阳延庆寺塔,因塔址在云龙山下延庆寺前,初名“云龙”。

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云龙塔建成。

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重新粉刷塔身。

南宋宋建炎四年(1130年),改称松阳延庆寺塔。

1984—1991年,松阳延庆寺塔加固修缮。

建筑格局

结构

松阳延庆寺塔为六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通高38.32米。

松阳延庆寺塔塔基含台基和基座两部分。台基边缘距塔身5.3米,副阶重檐。基座须弥座式,砖叠涩、束腰,高1.14米,边长3.1米。底层边长3.06米,对边距5.3米。在台基上、塔身下用十五层砖筑叠涩束腰式有间柱的须弥座。底层塔心室为藻井结构,副阶重檐。砖砌塔身作空简形仿木结构,每层隐出倚柱、阑额、棣柱、斗棋、素枋,柱头卷杀清晰,不施普拍枋。各面塔壁划为三间,榛柱间辟壶门,塔体由下至上逐层收分至顶部各层仅用楼板间隔。塔内登塔楼梯小巧玲珑,与壶门甬道设的台阶衔接贯通上下,由此可进出各层平座回廊。二至七层设平座回廊,从副阶入塔可登至七层。塔壁每面隐出倚柱、槏柱、地栿、额枋。柱头卷杀清晰,柱头上不施普柏枋,上置栌斗、华拱,承托出檐,斗拱五铺作双卷头。

松阳延庆寺塔顶层以斗棋承托瓦檐。其上用二十余层叠涩砖逐渐收顶,最后冠铁刹,组成瓦檐与砖叠涩的混合结构。顶部冠的铁刹由木刹柱,也称“塔心柱”支托,木刹柱脚落至第六层,以十字木梁承之。铁质塔刹由折肩覆钵、宝珠、莲瓣纹露盘、七重周身镂空卷草图案呈圆台形的相轮和刹链组成,使增高的顶部有直插云霄之感。塔顶北面预留有一天窗,从第七层塔心室经此可攀至刹下,为检修顶层瓦面提供方便,故又称称检修孔。

特点

松阳延庆寺塔塔体所有木构斗棋用材一致,腰檐斗棋有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扶壁棋砖制,余为木制。补间铺作每面一朵,转角铺作出华棋三缝,双卷头五铺作偷心造,令棋上不施耍头,棋瓣卷杀规整,棋眼砍削精美,构件组合简洁牢固,斗棋用材粗壮,为19厘米×12厘米,楔高7.5厘米,接近宋《营造法式》的五等材。平缓舒展的出檐颇具唐风,椽子做法特殊,采用11厘米×10厘米的方形木椽,呈放射状(扇列)铺钉,无飞子。翼角置老角梁、仔角梁,用生木头使转交略做起翘,保存南方木构翼角的早期做法。椽子上钉望板,铺泥灰,覆简、板瓦拢,各层角脊上置神兽。

文物遗存

松阳延庆寺塔塔顶保留淳化年间的铭文砖,塔壁铭文砖留有“淳化五年六月中”等字样。松阳延庆寺塔西侧是松阳历代诗词、碑刻长廊,有几十方碑刻镶嵌其中,为宋代至民国的松阳碑刻。

历史文化

据《松阳县志》记载,北宋兴国四年(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行达禅师历十寒暑,得大经纶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赐,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建成松阳松阳延庆寺塔。

《松阳延庆寺塔》宋朝诗人朱琳

祗恐云霄有路通,层层登处接星宫。

洗花寒滴翠檐雨,惊梦夜摇金铎风。

僧老不离青嶂里,樵声多在白云中。

相逢尽说从天降,七宝休夸是鬼工。

文物价值

松阳延庆寺塔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较完整的北宋原物,对研究江南砖木结构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松阳延庆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松阳延庆寺塔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西屏镇塔寺下村长虹西路177号。

交通指引

松阳县人民政府距离松阳延庆寺塔2.4千米,可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