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彩绘

更新时间:2023-08-26 04:32

建筑物彩绘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它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可观性、实用性,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状物抒情,拨人心弦,撩人欲醉,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历史源流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中记载:周朝宫殿建筑物设色“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黈。”并且在宫廷地面上敷以“丹地”(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至于诸侯卿大夫居室的屋面墙壁则使用“垩”,也叫做 “蜃灰”。这是用贝介类烧制而成的粉末,再用水调和舒畅。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的壁画残片,就已证明我们的先辈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创了装饰壁 画的先例。春秋时期“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桶”,“山节藻棁”,汉代的长安宫殿“绣而云眉,镂槛文焕,褒以藻绣,文以朱缘”,这种以色彩和线条为表现形式的绘 画,应用在建筑物上,同样在焕发着激动人心的异彩。甘肃敦煌427窟中至今还保留着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木结构窟廊三间,这座建筑的柱和阑额上 还绘制着连珠,熟莲菱文,青绿迭晕。枓子染绿色,栱子刷红底并绘有杂色花卉。廊的外檐以朱红衬地,五彩装銮,有点像《营造法式》一书中关于解绿结华装的做 法。晋祠宋建圣母殿的彩绘虽然剥落严重,但是从残留的痕迹中,还可以隐约地窥见其原有的色彩。立柱刷红色,内檐枓栱刷红地绘以杂色连珠,阑额为红、白衬 地,类似《营造法式》规定的五色遍装和杂间装。明代没有颁行过有关营造方面的官书,只是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命中书省臣作亲王 宫室,规定“亲王宫饰朱红,室饰大青绿”。洪武初年规定:“亲王府第、王城正门前后殿及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四门正门涂以红漆。”洪武 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而且,只是在私人著作中有片段的记载,譬如有彩画、晕色、 间色和琢色等的做法,至今未见一部关于描写明代建筑彩绘的详细著作流传于世。我国的建筑彩绘发展到清代,在继承明饰彩绘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 《清式工程做法规则》一书中记载,总共有70余种。其中苏式彩绘与和玺﹙合细五墨﹚彩绘是清代新发展起来的两种做法,其应用范围同样受到封建的等级制的限 制,譬如:和玺彩绘只能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的官式建筑物上,苏式彩绘多用在皇家范围和官吏的住宅上。至于庶民百姓的住宅,只准许油漆门窗,不许施以彩绘。

工艺

由于我国封建的礼制教化和严峻的法律进一步结合,因此,明清时的建筑彩绘,设色方面的格调也就更加制度化、标准化、程式化了。北京故宫的彩绘,就是其 典型的例证。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建筑物上的彩绘,一般来说,都是由不知姓名的民间艺人创作的。他们既要秉承封建统治者的旨意,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根据所需创作的主题加以琢磨,进行艺术构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于创作之中,这样必然会产生自我欣赏的心理,创作出惊世夺目的作品。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巧妙地利用了 这样的文化心理,利用了廉价劳动力为自己创作动情的、感染力很强的艺术作品,宣扬其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藉以弘扬佛法、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神仙思 想,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闲情逸致所要欣赏的山水花木、虫鱼鸟兽。我们知道,佛教宣扬的是“仁慈”,佛经中称佛为“仁者”;孔子倡导的是“仁政”、“仁学”; 儒家对于具有封建社会中高贵品德的人称之“仁人”。儒家讲究“智者动,仁者静”,所以“仁”和“静”就成为释、儒两家共同修养的准则,这样也就符合了封建 统治者进行礼制教化的需要,因此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在古建筑物上,利用色彩艳丽的绘画艺术形式宣扬释、儒、道三家的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分类

据专家考证,认为清代的官式彩画是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组织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彩画,它的服务对象是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衙门等。地方彩画是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地方衙署、庙宇和居民建筑上的一类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官式彩画非常丰富,从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和题材方面分类可分五大类。即:和玺类、旋子类、吉祥草类、苏式类和海墁类。

和玺彩画

是清代最高级的彩画,从设色及工艺来看,和玺彩画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彩画,大部分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制作。它包括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龙草和玺五种绘法,其中龙和玺是和玺类的第一等。如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京城皇家庙、坛等,均绘以和玺彩画。龙和玺。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盒子及平板枋、垫板、柱头等构件全部绘龙纹。凤和玺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头、盒子及平板枋、垫板、柱头等构件全部绘凤纹。龙凤和玺是以龙纹、凤纹相匹配组合的一种和玺,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梁枋心和盒子绘以龙纹、凤纹,找头内分别绘以西番莲纹和灵芝纹。龙草和玺是梁枋大木的枋心、找头、盒子及平板枋、垫板等构件采用龙纹与吉样草纹互换排列的方式组合的一种和玺。

旋子彩画

是以其图案纹样多用旋花而名之。明代官式彩画多以旋子彩画为主,其图案日趋完美、成熟。旋子彩画按其使用金量的多少而大致分为八种:浑金旋子彩画、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彩画、墨线大点金彩画、小点金旋子彩画、雅五墨旋子彩画、雄黄玉旋子彩画。

清代官式彩画是主要等级标志之一,不断发展、进化。据有关专家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大城市的中西样式结合的建筑逐步增多,带来了建筑彩画的变革,因此,出现了新式彩画。

苏式彩绘

苏式彩绘是传统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起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园林。苏式彩绘画面内容丰富,自然山水、花鸟鱼虫、各式人物一应俱全,由建筑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而定,这种精妙的建筑设计包含着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种种传统文化内涵。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

苏式彩画的本源就是灵活的苏州式彩画,它即使在官化以后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尤其是清晚期在苏式彩画的发展中有了更大的融和,苏画以及和玺或旋子彩画加苏画的结合体因为其中的苏画元素的存在,也作为苏画的一种形式存在了下来。

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充分的显示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

传承意义

这种古代建筑物上装饰的色彩缤纷的画面,无不激发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动情的美的享受。这种美的感觉是多种心理动能综合活动过程中的产物,它总是对于我们的 直观能力发挥作用。物质世界中所存在的客观事物,固然有其各自的特定的形态,但是人的思想和认识是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的,其所涉猎的范围也是广阔 的,因而人们在观赏建筑物的彩绘时,从画面所示的主题中,不经意地就吮吸到了封建迷信的乳汁,使得观赏者心迷神醉。这就是刘勰所说的:“物有恒姿,而思无 定检,或率而造极,或精疏远。”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深知其妙用,所以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穷天下之谲诡,尽民间之饰丽”,“美其华藻,玩其炳 蔚,先悦其耳目,渐率以义方”,使得观赏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毫不经意地接受了封建的伦理道德和宗教思想,做一惟命是从的臣民,以巩固其封建统治政权。总之,封建统治者时刻都把封建的法术渗透到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使得整个封建社会成为其进行礼制教化的大染缸。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思想意识都必须符合封建宗法礼制的标准,同时又以法律条文加以固定。表现在古建筑的构件及其彩绘艺术方面也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只有遵循封建的礼制和法律规定的允许范围,才能进行施工。因为封建统治者知晓,单纯把礼制作用于物质生活的行为规范进行礼制教化,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礼制轨道,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 果,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不能不把礼制诉诸于法律,使之互相结合,互为因果,以法律形式保护封建的礼制,并以礼制教化促进法律条文的顺利施行,使封建的礼 制具有了周密而又严峻的法律效用威力,实行“尊卑有别,富贵有差”的封建社会秩序,让社会成员安分守己,不思非分,各行其是,各尽所能。谁要违礼僭越,就 会受到严厉的制裁,藉以达到巩固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目的。

2021年1月,宁夏中卫建筑彩绘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