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19:26
唐武德四年(621年),廿八都镇境域属须江县。
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年),属江山县道成乡。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属礼贤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江山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廿八都自治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属廿八都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廿八都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称廿八都镇。
1949年10月,复为廿八都乡。
1958年9月,称为廿八都管理区。
1959年,改称廿八都大队。
1961年7月,成立廿八都公社。
1983年6月,重为廿八都乡。
1987年7月,设廿八都镇。
2004年9月,周村乡并入,辖17个村。
截至2011年末,廿八都镇辖浔里、花桥、枫溪、兴墩、坚强、山峰、林丰、浮盖山、周村9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8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廿八都镇辖9个行政村:枫溪村、林丰村、浮盖山村、花桥村、山峰村、兴墩村、浔里村、周村、坚强村;镇人民政府驻浔里村珠坡岭1号。
保安乡、峡口镇接壤,东北仍与双溪口乡相连,镇人民政府距江山市区53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86.94平方千米。
2011年,廿八都镇有耕地面积8671亩,林地面积18.35万亩,累计造林1.5万亩。
截至2011年末,廿八都镇辖区总人口1299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8人,城镇化率1.7%,另有流动人口1889人,总人口中,男性6862人,占52.8%;女性6137人,占47.2%;14岁以下1858人,占14.3%;15~64岁9951人,占76.6%;65岁以上1190人,占9.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2829人,占98.7%;有布依、苗、壮等11个少数民族,共170人,占1.3%。其中布依族12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4.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0人。
截至2019年末,廿八都镇户籍人口为11177人。
2011年,廿八都镇财政总收入230万元,比上年增长8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万元,比上年增长35.7%。人均财政收入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7元。
2019年,廿八都镇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
2011年,廿八都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0.6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33.0%,生产粮食4372吨,其中水稻2668吨,玉米531吨。茶叶种植面积1512亩,产量73.7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721亩,产量278吨,其中油菜籽238吨、花生36吨,芝麻4吨;蔬菜种植面积4704亩,产量5645吨,生猪饲养量8300头,年末存栏3553头;家禽饲养量2.73万羽,上市家禽1.5万羽;养蜂1320箱,产蜂蜜105.6吨。生产肉类403吨,其中猪肉364吨;禽蛋12吨。
2011年末,廿八都镇水果种植面积2490亩,产量406.5吨,其中柑橘129吨、猕猴桃157.2吨,山塘水库水产养殖面积23公顷,水产品产量40.7吨。
2011年,廿八都镇工业总产值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7%。
2011年末,廿八都镇有商业网点185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2011年,廿八都镇有各类存款余额95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00万元。
2011年,廿八都镇业务收入3.5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50万元。
2011年,廿八都镇共接待海外游客0.05万人次,收入1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8万人次,收入0.04亿元;旅游总收入0.05亿元。
2011年末,廿八都镇幼儿园(所)4所,在园幼儿262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1所,在校生561人,专任教师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51人,专任教师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教育经费达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04亿元,比上年增长0.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73.4%。
2011年末,廿八都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3个,会员212个,文化专业户5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0个,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藏书1.5万册。
2011年末,廿八都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病床11张,固定资产总值9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7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人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59万人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90.34/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万人,参合率95.0%。
2011年,廿八都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户,人数1人,支出3912元,比上年增长5.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6户,人数245人,支出37.5万元,比上年增长8.5%,月人均120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0人,支出15.3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人,支出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45人次,共支出2万元;农村临时救济95人次,支出3万元,比上年增长66.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8.59万元,比上年增长-9.1%,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6212人,参保率100%。
2011年末,廿八都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63千米,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0个。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移动电话用户3700户,宽带接入用户100户。
2011年末,廿八都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5.1千米,生产能力5000吨/日,年生活用水120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4.2千米,污水治理工程4项,日污水处理能力500吨。
2011年末,廿八都镇镇区拥有35万千伏变电站(所)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1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1.58千米。用电负荷250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486万千瓦时。
2011年末,廿八都镇镇区有园林绿地面积8.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6.1公顷,绿化覆盖率29.1%。
2011年,廿八都镇有京台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9.8千米,双向4车道,有廿八都1个出口,通往衢江区、常山县,福建省浦城县,山深线国道过境,境内长15千米,通往衢江区、常山县,福建省浦城县,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33千米,镇区道路总长度5.7千米,道路铺装面积0.07平方千米,镇区桥梁3座,总长度0.03千米。
廿八都镇因原廿甘八都乡得名。
廿八都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木偶戏、山歌、高跷、旱船、舞龙灯等。
廿八都镇是文化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明清以来融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于一炉的公共古建筑33处和融浙式、徽式、赣式、闽北客家风格于一体的古民居44幢,其中文保单位40处,青砖黛瓦马头墙,门楼架梁四合院,风韵独特;山歌、民舞、旱船、花灯、剪纸、木偶等非遗传统艺术更是至今仍然盛行,被誉为“文化飞地”和“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廿八都镇交融着闽南话、客家话、江山话、广丰(江西)话、徽州腔、河南腔和廿八都官话等13种方言。
廿八都是移民之镇,兴盛于驻军与交通,繁荣于驻防和商贸,有142种姓氏,91个家族,13种方言,迁移人口约63%,最早迁入明万历年间,最晚迁入于清道光年间,大多迁入于康熙年间,江山、蒲城和广丰是迁移的主要来源地,被称为“百姓古镇”、“方言王国”。 晚清至民国中期,百业兴盛,商贾云集,形成姜、杨、曹、金四大家族。
廿八都古镇居民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民风淳朴,1982年至今,办红白喜事客人送50-200元,主人仅收15-30元,余款退回,客人进门,热情好客,递烟泡茶,有礼有节。至今仍保留有中秋滑石、麒麟送子等传统习俗以及“八大碗,两名点”特色美食。
廿八都镇名优特农产品有猕猴桃、梨等。
廿八都镇境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廿八都古镇、浮盖山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廿八都古镇1个,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文昌宫。文昌宫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位于廿八都镇浔里村北端,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纵长方形,坐北朝南,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