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钟楼

更新时间:2024-04-15 22:53

开元寺钟楼,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开元寺内。开元寺钟楼因坐落在开元寺内,故称开元寺钟楼,始建于晚唐时期,明、清、民国时期,开元寺钟楼多次维修。

历史沿革

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开元寺始建,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名解慧寺。

唐开元年间,改额开元寺。晚唐时期,开元寺钟楼修建。

明、清、民国时期,开元寺钟楼多次维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至十四年(1809年),开元寺钟楼重修部分外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和11月、1963年3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三次来正定对开元寺钟楼进行考察,并以图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建筑特征确定该钟楼为唐代遗构。

1988年,开元寺钟楼重修前已是残破不堪,墙体酥裂坍塌,柱根糟朽,梁架、樽柿、斗拱、椽飞朽折严重。同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元寺钟楼落架大修。

1989年11月13日,开元寺钟楼落架大修正式开工,到1990年10月,主体工程基本结束。修缮时按照恢复原状的要求,将上、下两层全部拆除,上层照下层结构手法制做,全部恢复。

建筑特色

开元寺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青瓦覆顶,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四周有台明环绕,在结构上保持着早期建筑古朴庄重的风格。钟楼上悬钟一口,造型古朴。

开元寺钟楼上层被清代改建,下层木构件仍为晚唐遗存。开元寺钟楼下层地面中心偏东北的位置有地宫一座。开元寺钟楼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四周为砖墙,门向西开。一层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

文物遗存

开元寺钟楼上悬钟一口,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钟身无铭文,造型古朴,端庄大方。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

开元寺钟楼地宫出土文物有:雕刻精美的石函、木盒(已朽)金函、法钗、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出土文物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在1989年2月拆落过程中,于开元寺钟楼下层南山面第二根柱上端发现“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题记”“清康熙七年三月十一日墨书题记”木板各一块。

“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题记”木板长90.3厘米、宽18.5厘米、厚5.3厘米,正面及右侧均有题记,正面文字6行内容为:“广重修开元寺钟楼佛殿塔记”。

“清康熙七年三月十一日墨书题记”木板长4.73厘米、宽22.2厘米、厚2.3厘米,题记为:“开元寺重修钟楼记”。

历史文化

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正殿遗址。该寺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则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2006年,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轶事

钟落船开

开元寺钟楼的铜钟是从滹沱河上游冲下来的,是“公公”钟,“婆婆”钟还在山上,一遇山洪,婆婆钟就报警,公公钟便发生共鸣,正定的百姓赶紧聚众抗洪,确保一方平安。如遇大水,钟就落地,船便开出,人们就乘船逃生。虽然钟声悠扬,声震四方,但钟响钟落都与灾害相连,人们想听又怕听。

开元寺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钟落则楼毁。1952年春,当代数学家华罗庚与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查看钟楼,历时八天多,从几何力学角度也没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和钟的挂法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华罗庚先生感慨万千:“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奇妙的钉子。”

文物价值

开元寺钟楼是研究唐代寺院平面布局的重要实例,其建于晚唐的平面方形的二层楼阁式钟楼,不仅是河北省最早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唐代钟楼。

文物保护

1966年5月16日上午,梁思成关心开元寺钟楼的保护,急电正定文保所,让把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来保护好。

1988年1月13日,开元寺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开元寺钟楼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开元寺内。

08:00-17:30。

10元。

乘坐正定县公交136路、150路、151路、151路、正微2路,开元寺站下车即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