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2 18:25
根据历史记载,一个犹太人社群及一个犹太会堂在开封从12世纪的宋朝存在到了19世纪晚期。他们在开封自称“一赐乐业”教徒,极有可能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译。也称“挑筋教”,来自其宰杀牛羊时剔除脚筋这一生活习惯(相传犹太人祖先雅各与天使角力时大腿扭伤,故有此习俗)。或者“蓝帽回回”,“天竺教”等。
开封犹太人的犹太人身份不被以色列所承认,以色列的《回归法》是按母系相传这个正统的犹太人身份界定方法来断定犹太人的身份,而开封犹太人深受中国文化所影响,子女的身份是父系相传的。
由于入境较早,居住集中,延续较长,保留了一些文物、文献。常被视为中国犹太人的代表。开封犹太人始于北宋徽宗年间。大多从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经商,后定居下来。初来有取汉姓金、李、廖、艾、赵、张等十七姓。他们信奉犹太教 ,旧称“天竺教”,后改称“一赐乐业教”,俗称“挑筋教”。开封有犹太会堂,称“清真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毁于十九世纪中叶,延续了七百余年。由“掌教”主持,信仰耶和华,不设偶像,做礼拜,诵希伯来文以典,行割礼,遵守安息日、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期。食肉必先挑筋,戴蓝色小帽,故又俗称“蓝帽回回”。定居汉地以后,与汉族友好相处,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如尊孔尊儒,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礼拜寺内供“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字;又增设“祖堂”,祀奉祖先。明代以后,逐渐为其他民族同化,部分犹太人改宗回教而成回族,人口逐渐减少,宗教意识也日益淡薄,至十九世纪初,已完全停止宗教活动。
据推测, 开封犹太人的先祖可能来自中亚的波斯,或者来自印度。13世纪意大利旅游者马可·波罗可能听说了犹太人在中国的定居。犹太人在中国的存在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一直到16世纪初利玛窦(Matteo Ricci)偶然遇到了一个开封犹太人。自此开始了欧洲人主要是传教士对开封犹太人的研究。
利玛窦于1605年接待了一个声称相信上帝是唯一主宰的年轻的中国犹太人艾田。记录上说当他看到一个基督教图片上的玛利亚和幼年耶稣时,他认为那是利百加(Rebecca)和以扫(Esau)或者雅各(Jacob)。艾田声称他来自开封,那里有许多犹太人居住。利玛窦出于找寻更古老版本《圣经》的目的委派了一个中国耶稣会士探访了开封;其后陆续有其他耶稣会士也探访了开封。随后又发现那里的犹太社群有一个犹太会堂—礼拜寺,拥有大量文字材料和经书。其中经书后来多半被西方传教士购走,流散世界各地。
中国犹太人显然在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饱受磨难并且被驱散。据一个美国的1912年的百科全书记载,混乱过后他们又回到了开封同时数量上继续减少并处境艰难。
一个20世纪早期的天主教研究者指出,利玛窦的手稿显示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开封只有十到十二户犹太家庭。
开封犹太人还有其它显著特征:他们虽然跟中国以外的犹太后裔没有任何联系孤立地存在,仍然将犹太的传统保留了数百年。不管怎样,他们虽然没有遭到中国人的歧视和迫害,还是被逐渐同化了。到了17世纪,这种同化加剧了。结果导致了犹太人信仰和礼仪习俗、社会和语言传统上的改变,同样变化的还有他们开始了与其他民族例如汉、回和满族的大范围的通婚。1642年(崇祯十五年)犹太会堂被李自成为攻取开封而人为制造的黄河决口所冲毁。“汴没而寺因以废,寺废而经亦荡于洪波巨流之中。教众获北渡者仅二百余家,流离河朔”。其后虽然幸存的犹太人陆续返回,并重建了会堂,重修了经书,但是社区显然已经元气大伤。而到了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当黄河再次决口时会堂被拆毁护城,结果以后也未能修复。1850年,随着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Rabbi,犹太教神职人员)的去世,教众中不再有人认识希伯来语了,结果犹太宗教生活和犹太人的自身身份识别终结了。
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最后一任犹太教祭司的卸任,开封犹太人逐渐淡漠了犹太教信仰,几乎在同时,一些基督教宗教团体和犹太教宗教团体也开始致力于援助中国犹太人的事业。
1852年,美国的犹太人组织了一个中国犹太人救援委员会旨在帮助开封犹太人重拾犹太教信仰,但由于委员会成立不久后美国爆发内战救援委员会的活动完全停止,之后不了了之。
1899年12月,上海徐家汇的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在开封收购到一批犹太人后裔卖的希伯来文经卷,这些经卷引起了耶稣会援助开封犹太人的兴趣。1900年5月,中国犹太人援助会在上海成立。1901年开封犹太人李金诚携子来到上海向中国犹太人援助会介绍了开封犹太后裔社区的情况;1902年3月10日,李金城又带领七名开封犹太人来到上海,中国犹太人援助会帮助他们在上海的犹太人组织中谋到职位,并希望帮助他们恢复犹太教信仰;1903年,中国犹太人援助会正式开始讨论派遣传教团到开封的事宜,但传教团始终没有成行,直到1914年开封犹太社区将犹太会堂的地契出售给加拿大圣公会,中国犹太人援助会看到恢复开封犹太人信仰的希望不复存在,遂停止活动。
犹太人:“术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
犹太教:“一赐乐业教”、“天竺教”、“挑筋教”、“古教”、“旧教”、“教经教”、“七姓回子”、“青回回”、“蓝帽回回”、“回回古教”。
《重建清真寺记碑》明弘治二年
《尊崇道经寺记碑》明正德七年
《祠堂述古碑记》清康熙十八年
南教经胡同
北教经胡同
20世纪早期居住在上海的欧洲犹太人据说也曾试图研究开封犹太人,但所获甚微。
伴随着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的不断增加,犹太人和犹太教的存在开始被中国学者意识到。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这个主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
从前,中国对犹太和犹太教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0年代政治经济改革才开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了这个领域的研究。通过对纳粹时代上海25000名犹太难民的经历的重新评估使中国犹太人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注意。
对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不仅局限在中国,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可以预期将来对其它相关题目学术兴趣势必会不断增加。
曾有文章提到,虽然准确性有待考证,开封犹太人在相貌上可以分辨出跟其他非犹太邻居的不同。
开封犹太人均改取汉姓,共分七姓八家,分别为艾姓、赵姓、张姓、石姓、金姓、高姓和两家李姓,在经历了近700年的历史后,张姓和一家李姓湮没,在开封附近共有六姓犹太人后裔居住生活。1987年初的统计数字显示,开封市共居住有犹太人后裔六十六户,161人。其中石姓三十一户,64人;李姓十二户,42人;赵姓两户,11人;艾姓十七户,32人;金姓两户,7人;高姓两户,3人;廖姓一户,2人。在开封犹太人的七姓八家中,张姓和李姓与回族通婚,据家谱记载,仅有犹太人嫁闺女给回族人家,而没有回族嫁闺女给犹太人家,这也许是这两姓湮没的原因。
经过长期的通婚,开封犹太人已经基本上被完全同化,体貌特征上已经与东亚人没有太大区别,当然很多人仍然坚持自己的犹太身份识别。
在记忆中,文革前的开封犹太后裔保留着犹太人的某些风俗。当时开封犹太人,过犹太节日“逾越节”时家里吃不发面饼和腌制一年的酸菜。除此之外还过犹太新年,但由于与其他犹太社区的隔离,唯一的依据就是圣经,所以日期可能和以色列的历法不太一致。文革期间,不少人受到了冲击,被打成(以色列特务)。当时曾经挂牌游街。很多犹太传统的书籍也被烧毁。
在文化上,开封犹太人后裔放弃了犹太教的信仰,食物方面的禁忌已无人遵守,食用牛羊肉时“挑筋”的习俗很少有人遵守,各姓犹太人后裔均食用猪肉;在犹太人社群中非常重要的割礼在开封犹太人中早已不复存在并无人知晓;开封犹太人后裔均不了解犹太教教义,大部分人不能分辨摩西、大卫和耶稣,所有开封犹太人均不过犹太传统节日而过着祭灶、迎门神、扫墓、祭祖等汉族风俗;有记录显示,开封犹太人中有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信徒,1866年还有一名犹太人后裔皈依佛门法名本道。据学者走访调查,石姓开封犹太人是保存犹太人文化习俗最多的一支,石家在饮食上仍然遵守挑筋的规则,在每年春节石家人均依照犹太逾越节的礼制,用毛笔沾鸡血涂抹门楣,并用白水煮羊肉祭祀祖先;石家要求子孙遵奉摩西十戒,但与其他犹太人后裔一样,石家人对犹太教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