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16b

更新时间:2024-11-05 11:34

开普勒-16b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探测器观测到一颗巨大行星环绕一对恒星,这一颗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意味着它将像塔图因行星一样,天空中出现两颗太阳

行星特征

Kepler-16(AB)-b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为地日距离的四分之三,它的体积与土星较为接近,虽然密度只有土星的50%,表明它富含重元素。位于加州山景城的地外文明搜索学会(SETI)的天体物理学家劳伦斯-道尔(Laurance Doyle)是该项研究负责人,他说:“据我们分析Kepler-16(AB)-b行星并不适宜居住。”

在9日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夸尔斯表示研究小组首先确定一系列参数,定义适居区。所谓的适居区是指行星与母星不远不近,能够获得适当的热量,支持液态水存在——水是形成生命的必备条件。研究人员假设两颗开普勒-16恒星中亮度更高的一颗是所有绕其轨道运行的星球的热量和光线来源。基于这颗恒星的体积和温度,研究小组认为开普勒-16周围的主要适居区可能在距其大约3400万到6600万英里(约合5500万到1.06亿公里)左右的区域。这颗类土行星的近圆形轨道距母星大约6500万英里(约合1.04亿公里),处在这个主适居区的外缘。

轨道资料

这颗行星被命名为Kepler-16(AB)-b,从它的卫星角度观测这颗行星前方有两颗恒星,它环绕着两颗恒星运行,定期有规律地出现光线昏暗。当两颗恒星彼此环绕时,也出现被遮挡形成的日食现象。总之,通过开普勒探测器的观测可使科学家精确地计算出这三颗星体的质量、半径和运行轨迹。

这颗奇特行星环绕两颗恒星运行一周大约229个地球日,Kepler-16A和Kepler-16B恒星的质量分别为太阳的69%和20%。这两颗恒星彼此距离很近,平均仅为地日距离的五分之一,这比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近。两颗恒星彼此环绕一周的时间大约41个地球日。

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叫做“环双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两颗恒星在空间运行轨道环绕的一点叫做“多体质心(barycenter)”,研究人员在多体质心位置发现它们的轨道出现轻微变化,表明行星的存在导致两颗恒星出现潮汐效应。

Kepler-16(AB)-b行星是科学家探测到直接出现在恒星前方的第一颗行星,可短暂时昏暗恒星的光线。由于这颗行星与两颗恒星几乎同处于一个平面,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形成于同一个灰尘气体盘。

研究意义

工业光魔公司曾为电影《星球大战》提供特效制作,该公司特效视觉效果总监约翰-诺尔(John Knoll)说:“塔图因行星的真实存在是可能的,最新发现的Kepler-16(AB)-b行星是确凿的证据,它证实了行星可以环绕两颗恒星运行。这项最新发现扩大了科学家的想像界限,或许一些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正是未来科学家亟待解决的重大发现!”

2011年9月15日,诺尔在美国宇航局新闻发布会上发言称,我们再一次地看到科学事实比科幻故事更具奇特性,这些将科幻演变为科学事实的重大发现将使科学家更一步扩大想像空间,探索我们的科学假想。

道尔说:“目前我们知道如何去探测发现环双星行星,我认为我们应当很快地发现更多的环双星行星。”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9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相关资料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于2009年3月7日发射升空,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至少3年半的任务期内,“开普勒”望远镜将通过观测行星“凌日”现象,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大约10万个恒星系统中搜寻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杰出的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于符腾堡的威尔德斯达特镇,卒于雷根斯堡。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图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