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6 19:34
开河村位于梁山县城东南26公里处的开河村是个姓氏过百、人口过万的大村,村子有一百多个姓氏,是名副其实的百姓之村。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开河驿,明清时期设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开河村也称为开河镇,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集市繁华,也叫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三言·二拍》记载有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如今为近万人的村镇,现为东、西、南、北四村。旧时开河镇是京杭运河上的著名水旱码头,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三言二拍》,对此地风土人情有过描述。
开河闸是运河上最早的古闸之一,系元代所建。基础是柏木桩,基石为麻片石,每块厚度约20多厘米。明朝改建时上面又垒了13层巨石,石头厚度约40到50厘米。闸宽4米,两边有板槽,备有闸板,闸板约为20余厘米厚。闸上两边各有两个闸耳,以便穿上木杠和绠,便于起、下闸板,闸门上下的石墙呈八字形向前后扩展,称为闸翅,每翅长约8米。闸口架有活动木桥,桥梁为巨木制成,桥板坚实,以供载重车辆通行。如过航船,则由专人拉开桥板、桥梁。
开河镇的形成和繁荣
时开河村东北1公里处有一“庄户顶”村,处于新设计的河道中心,村民为使村庄不受搬迁之苦,便乘夜把标牌向西偷移1公里。后怕“移标”事发,庄户顶人便迁到水闸左右定居。这便是开河的第一批居民。开河南1公里有一村庄叫“老干碑”。当地有民谣曰:“南京到北京,老干巷里走顶风”。当时为使河水减速以便漕运,便设计了一些弯道。后因河水流速过缓而河床淤积过快,需年年淘挖,老干巷一带运河两岸渐渐形成高高的土堆,村民怕房屋被泥土埋掉房,也渐渐移到河闸两岸居住。于是两岸闸口渐成集镇。
因开河闸是鲁西南军事要地,清廷在开河设镇驻军,修围墙,设四门。哨门建得飞檐高耸,气势宏伟。楼下门洞深广,铁门启闭,坚固异常。每逢兵荒马乱,周围村庄民众便躲进开河避难。为了生计,他们就在街道两旁做起买卖,渐渐形成有名堂号几十个。铁匠铺、银匠铺、染坊、茶馆、酱油铺、造酒厂、油坊、剃头铺、饭馆等数不胜数。此时开河镇百业俱兴,热闹非凡。
开河的庙宇文化
旧时开河素有“百步一庙”之称,但到底有多少庙,即使本村的古稀老人也算不准。据现存古庙遗址及老人们回忆,就有20余座。这些古庙宇大体有几种类型。一是佛教寺庙,有南海大世庙(又称琉璃庙),供奉观音菩萨;佛爷庙,供奉如来佛;北大寺,供奉千手千眼佛。二是道教庙观,有碧霞元君行宫,供奉泰山神;真武庙,供奉真武老爷;三清庙,供奉老子等三清教主。三是圣贤庙,有孔子庙,供奉孔子;关公庙(又叫关二爷庙),供奉关羽。四是风俗神庙,有火神庙、送子娘娘庙、财神庙、阎王庙、龙王庙、土地庙等。五是行业始祖庙宇,有东方朔庙(欲称瞎子庙),供奉东方朔,是残疾人和穷苦艺人、乞丐们的始祖庙;鲁班庙,供奉鲁班,是木工匠人的始祖庙;华佗庙,供奉神医华佗,是医生们的始祖庙。
开河的庙宇,规模较大的有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南大寺,占地约20余亩,3进院落。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鼎盛时期,常驻僧人达到100余人,庙产土地200余亩。有些庙宇规模特小。如南村小庙口的三清庙,庙基不到四个平方。规模虽小,却是飞檐斗拱,内装透花木棂隔屏,壁画精致美观,神像栩栩如生。开河村数量最多的是关帝庙,大约有四、五处之多。因开河是水旱码头,经济繁荣,众多山西客商来此经商。关公是蒲州人,人们心目中的武圣人,忠义之士。山西客人便把他们敬重的老乡关公带来了。
开河运河水闸附近的佛爷庙,供奉的如来像是用风宝铜铸造的。这种铜有风吹过,便发出嗡嗡声。据传这种铜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山西大同寺,一在河南龙门寺。当时按通例。运佛船本来想把铜佛运住济南,但船行到开河时,无论船工匠如何用力,船却纹丝不动,船工们只好把佛就地卸下,运到水闸旁边,在卸佛的地方,修了这座佛爷庙。
琉璃庙会远近闻名。咸丰年间捻军北上,马店人来开河避难,并把马店香火会习俗也带进开河。几年以后,开河人决定发起自已的庙会,确定每年三十二十五日为琉璃庙会,一直沿袭。届时,周围村庄农民借春闲之际,赶会买卖农副产品及手工制品。鼎盛时期,蒙古的马帮、芜湖的钢铁、京都的大戏,民间的马戏,各种杂耍都汇集于庙会上。运河两岸,大街小巷,五彩缤纷。琉璃庙前,老少妇幼顶礼膜拜。从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初一,大戏连台,开河人家的亲朋好友,往往十余天流连忘返。开河镇熙熙攘攘,充满了繁荣、祥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