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4 21:07
《开粥厂》也叫《三节会》,是一段贯口相声作品。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口活”。这段相声大概形成于清末民初,反映了那个时期开粥厂时的情形。其中巧妙地将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的饮食风俗连缀在一个段子里,进行了张扬却不失细致的描绘。
《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播、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日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氅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以后,《暖厂》就逐渐发展成两段相声,一段是从谈一般中西名菜菜名,发展成专说满汉全席的《报菜名》,也叫《菜单子》;另一段是谈三个节日在暖厂里,都施舍哪些东西的《开粥厂》。
《开粥厂》原先的版本是以背诵五月节、八月节、春节施舍物品清单来卖弄演员贯口基本功的节目。而马三立的版本却将技巧的展示放到了次要位置,整段相声通过若干精心设计的细节描摹,塑造了一个意蕴丰富的“马善人”形象。
马三立版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开粥厂》是一个传统相声,与新相声的主题单一、具体、明确等新文学主张不一样,《开粥厂》带有极大的玩讽意味,似是而非、正话反说,只把意绪荡漾其间,极大地体现出了“相声味儿”。
《开粥厂》的贯口部分在相声里属于极其难的,它不像《报菜名》《地理图》,这种不容易变、不容易改的好背。它说的是一个善人开粥厂施舍,到了端午节给什么东西,到了八月节给什么东西,到了腊八又给什么东西,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给什么东西,到春节过年了给什么东西,和《报菜名》《地理图》中的贯口有很大区别。而且这些东西又绕嘴,这个半斤,那个四两,这个一对,那个两串,所以说这个段子难度非常大。
马三立版
马三立最擅长传统相声的“文哏儿”与“贯口活”。他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亲切生动、自然,说的细腻,内紧外松,机变巧妙而清晰有力,在夸张的手法当中,蕴含着生活的实感。在《开粥厂》的“垫话”中他关于马善人的论述,让人叫绝。在“善”字上他是这样讲的:马善人不看宰牛羊的,马善人没害过一个性命,有个蜘蛛掉在地上都不踩,逮着臭虫都不捻死,可从自己身上找出个大虱子呢!不能挤死、怕它饿死,结果是:“找一个胖子往他脖子上一搁,嘿!善哪”。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公开干损人利己的丑态,美化成行善事,使人听了啼笑皆非,这就是马三立的发人深思的幽默。
《开粥厂》中关于五里地没接子的牛皮的包袱,马三立在不同时期表演时的台词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马三立与张庆森是如此表演的:
甲:美国人送给我张牛皮,这牛皮打开,五里地,没接缝儿,整的。
乙:有这么大牛吗?
甲:美国人给吹的。
借助看似闲笔的包袱,对当时的美国进行了讽刺,而在晚年与王凤山表演的时候,马三立做了修改:
甲:法国人给我张牛皮,这牛皮打开,五里地,没接缝儿,整的。
乙:你这牛得多大?
时过境迁,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为了不伤害美国与中国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马三立删掉了这个包袱,更显出马三立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