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0:50
弓鱼又称大理弓鱼,是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鱼类动物。体形不大,体长180-285毫米;头小且短,吻短,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鳞细排列不整齐,形状亦不规则;每条约二至四两重,因其能以嘴衔尾跳跃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
在云南神奇美丽的洱海里,自古就盛产一种世上稀有的弓鱼,这种鱼形如飞梭,鳞细肉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当地名产,早在唐代弓鱼就是南诏国进贡长安的贡品,故又有“贡鱼”之称。
弓鱼习性奇特,平常生活在漾濞江里,每年冬至到惊蛰期间,弓鱼沿着与洱海相通的西洱河逆流而上,到洱海源头的“弓鱼洞”等处产卵,在落差很大的激流中,弓鱼可以跳跃呈梯级式前进,往往跳起1米来高,弯曲如弓,故名“弓鱼”。
裂腹鱼亚科
体长侧扁,略成筒形,腹圆。吻钝、突出。口下位、亚下位或端位,马蹄形、弧形或横裂。下颌有或无锐利角质边缘。唇发达或狭小。鳞常退化或为细鳞,胸、腹部裸露或仍有细鳞埋于皮下。肛门和臀鳍两侧的鳞片特化成大型鳞片,在两列臀鳞之间形成裂缝故称裂腹鱼。背鳍不分枝鳍条常为有锯齿硬刺,但骨化程度不同。
本亚科鱼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裂腹鱼属
体长而略侧扁,腹圆。吻钝。口下位、亚下位或端位。口横裂、弧形或呈马蹄形。下颌前缘有或无锐利角质。须2对。下咽齿3行,齿尖略弯。鳞细,侧线鳞100枚左右,体被鳞或仅胸腹部裸露无鳞。背鳍具硬刺。本属依下颌前沿有无锐利角质分为2亚属。
弓鱼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大理裂腹鱼的鱼体覆有细鳞,其排列不整齐,形状也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
弓鱼的体背部呈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
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为大理特产经济鱼类。
弓鱼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在水的上中层活动。摄取动物性食料,以浮游动物为主,尤以枝角类为最多,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以及少量昆虫幼虫、虫卵,偶尔也食绿藻和丝状藻类。生殖季节在4~5月间,亲鱼结群由湖中上溯各支流或溪沟而上,在流水中产卵,卵粒沉于水底砂石上。一般雌鱼较雄鱼为大。在生殖期间,雌鱼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而消耗储存于体内的丰富脂肪体。
有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或食用鱼类,如云南弓鱼、大理弓鱼、中唇弓鱼、巨须弓鱼、昆明弓鱼、齐口弓鱼等。本属各种鱼类的鱼肉富营养,含蛋白质、脂肪、胆甾醇、磷脂及多种维生素。多数种类肉味鲜美,杜甫称“鱼知丙穴(即弓鱼类)由来美”,有的在清代还曾作为贡品。多为就地散销,也可制盐干品运销。
历史上洱海弓鱼产量极多,20世纪60年代还用汽车把腌制好的成吨弓鱼,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转运省外,或西出缅甸销往东南亚国家。70年代后,因洱海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弓鱼产量急剧减少,现已很难吃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等工作,在洱海上游河道已有少量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