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18:10
古尔达生于维也纳,其父亲是一位老师。古尔达从七岁开始学琴,师从费利克斯·帕佐夫斯基(Felix Pazofsky),嗣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分别在布鲁诺·赛德尔霍费尔(Bruno Seidlhofer)与约瑟夫·马克思(Joseph Marx)门下学习钢琴以及音乐作曲理论。十六岁那年,他在日内瓦赢得他的第一项国际钢琴竞赛,旋即展开世界性的钢琴演奏会之旅。二十岁的古尔达即能够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弹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因此被称为杰出的贝多芬钢琴演奏家。
自1950年代之后,古尔达开始接触爵士乐,并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年,他在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美国爵士之都巴德兰特演奏。他不但写了很多的爵士乐曲,1968年在奥地利协助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与即兴音乐学校(Improvisationsschule),后来也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融合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曲目。然而这些在1970年代的混合音乐会并未受到高评价。1982年他与爵士钢琴家Chick Corea开始合作,两人推出了一张混合爵士与古典乐风格,漫长的即兴演奏曲专辑“The Meeting”。此外,他也实验过用改装的大键琴演奏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曲目。然而,这些表演,以及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没有让他成为特别成功的跨界演奏家,反而获得“问题少年”的昵称。1999年三月,出现谣言表示深居简出的古尔达已去世,数日后却又“复活”而令人错愕。不到一年之后,古尔达就真的因为心脏病发在德奥边境小城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的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萧邦,德彪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他曾表示,比较起贝多芬,他觉得自己“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即是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而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1967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维也纳音乐学院曾经想要颁发贝多芬戒指给他,以表扬他的成就。但天生不喜欢权威的古尔达拒绝接受而将之退还。
让古尔达的艺术成就停滞在贝多芬曲目的主要原因,或许不在于他对爵士乐的兴趣,而在于他未能追求个人琴技的突破。
“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因此,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并有媒体随行,飞机起飞前,古尔达突然宣布:“如果这些笨蛋也一块去,那我就留在这里”记者们一听,只好尴尬地统统下机离去。
弗利德古尔达天生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没有什么朋友,他也不在乎。对自己人同样不护短,有一回古尔达到音乐教授家接儿子,当时钢琴课还没结束,他就问:“我儿子到底有没有音乐天份?”还没等教授答覆,他拉了儿子就走,边走边扭头大声说:“我知道,我儿子根本没有才华。”
最令人侧目的是,他演奏时不穿燕尾服,经常是一件黑色套头毛衣加一顶犹太小圆帽,有时候甚至光着身体就上台(是对拘泥形式的古典乐一种嘲讽?),但喜爱他的听众皆不以为意,名指挥家波恩姆(Boehm)甚至说:“他弹得实在好,穿游泳裤上台也可以接受。”(为了还报,古尔达竟破例穿上正式礼服。)
古尔达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小孩。其中Paul以及Rico也都是钢琴家,而古尔达的第二任妻子佑子·古尔达(Yuko Gulda,日本人,旧姓胁山)也是一位钢琴家。虽然古尔达并不喜欢教钢琴,但他在维也纳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其中包括玛塔·阿格丽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