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1 19:26
张一麐(1867一1943)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吴县人,著名爱国人士。1882年(即光绪八年)应两江乡试,中为举人,后应殿试而落第。后在苏州设馆授徒。戊戌变法后,张一麐经殿试,中式为经济特科进士,始入北洋政府幕下,与袁世凯、杨度、汪兆铭多往来。袁世凯拟称帝,张一麐力主立宪,反对其帝制。曾任教育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为营救被捕北京大学学生,与蔡元培协力奔走。
张一麐幼时有神童之称。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麐录取经济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局,张一麐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麐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带孝,恭送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麐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张仲仁先生1943年病故于四川重庆,终年76岁。遗言归葬苏州故乡。抗日战争胜利后,亲属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灵柩用飞机运返江苏省,旋即营葬在吴县香山白马岭白马寺后的山坳里。墓丘座北朝南,面向浩瀚太湖,墓周青山环抱。墓穴水泥浇制,墓前建花岗石平台,雕狮栏杆,墓前立一巨碑,其文曰:“故国民参政员张仲仁先生之墓”。
张一麐生前好为诗,善谈兵。抗日战争开始后,凡事都以诗记之。著有《心太平室诗文钞》、《现代兵事集》、《古红梅阁别集》等。
1.张一麐抗战前在苏州时,与章太炎、李根源交游,苏州人尊敬地称张为“仲老”。特别是因为他与李根源过从甚密,而张以文显,李以武著,一文一武,誉隆吴中,被人称为“吴中二老”。
2.金云良在“张一麐先生轶事”中评价:“张仲仁先生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殁于国难深重的时刻,一生爱国爱民,正气浩然,是苏州人民之铮铮硬汉,一代伟人,缅怀何已!”
2018年恰逢张一麐先生诞辰150周年,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历时一年多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精心策划推出《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献资料和近40余件实物展品,尤蒙仲老嫡孙张万安先生提供张一麐生前所用金丝眼镜、多枚印章、书法手稿等18件珍藏。展览以“少承庭诰 服习儒书”、“倦鸟知还 服务桑梓”、“誓歼丑虏 折角批鳞”以及特设场景“古红梅阁”四部分为主要内容,首次展示张一麐先生在晚清、民国以来时代风云巨变之中始终以“以天下为己任”之一生,特别彰显他作为地方士绅之领袖拄危定倾、泽被桑梓之不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