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翔

更新时间:2024-01-14 22:11

张之翔,男,湖北省黄梅县人, 1928年2月2日生于王埠乡唐司月村的中农家,父亲张德明,母亲廖玉瑛,都是农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 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攻占九江, 家乡沦陷,便辍学在家,随父亲学习种田五年。1943年春,在堂叔张德福〈也是中农〉的部分资助下,复入私塾读书。

人物生平

1943年秋,取名为张国英,以同等学力考入黄梅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秋,考入江西景德镇天翼中学, 1946年春转入九江中学。1946年秋改名为张之翔,考入九江同文中学。1947年秋到武汉,入临时中学;1948年春,考入武昌育杰中学。 1948年秋,考入武汉大学矿冶系。1950年秋,考入清华大学; 1952年秋院系调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调入北京大学。1953年夏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前六年教电学实验课和光学实验课,以后讲授普通物理课和理论物理课;在北大教书近四十年,于 1992年底退休。

1988年获北大优秀教师奖。1980一1988年任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CUSPEA)普物阅卷组组长。1984——1989年任全国高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8—1990年任Aian-Pacic Physic News编辑。1986—2004年任中国物理学会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组成员;2004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教育委员会物理教育研究协会成员。1994年起任《国家物理学试题库系统》科研课题领导机构成员兼学科专家组成员。1986年访问过日本。1991—1992年应邀访问过德国十所大学。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七十多篇论文。1978年发表的《塞曼效应的偏振问题》一文, 经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天文台用实验验证是正确的;1980年发表的《晶体转动时非常光的轨迹》一文,解决了晶体内非常光线的进行方向问题,被以后的研究者们引用,并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 1981年发表的《感觉器官与物理环境》一文,被收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 (科技论文)卷》;1983年发表的《人类移居异星球问题》一文,被收入 《中国改革二十年》; 2002年发表的《对滑动摩擦力做功问题的分析》一文,被收入《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 (第三辑)、《当代专家论文精选》(第二卷)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理论文集》。

出版的主要著作

1、《物理学习题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 (同别人合作),获北大1988年优秀教材奖。

2、《光的偏振》(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3、《电磁学教学札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年) (获北大1993年优秀教材奖)。

4、《电动力学》 (气象出版社, 1988年) (同别人合作)。

5、《人类是如何认识电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年) (同别人合作)。 6、《北京大学普通物理教学研究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集, 1987年:第二集, 1992年) (主编)。

7、《电动力学题解》 (科学出版社, 199年) (同别人合作)。

8、《电磁学千题解》 (科学出版社,2002年)。

9、《电动力学题解》(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05年) (同别人合作)。

此外,还翻译出版了《物理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年) (同别人合作)和《光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年) (同别人合作)。

除专业物理学外,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其他领域,亦爱涉猎,最钦佩古希腊文化。喜文学, 尤好古诗词,曾在北大开过古诗词欣赏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首旧体诗词,一些诗词被收入《当代中华诗词大辞典》和《中国当代经典诗选》。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