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秀

更新时间:2023-09-01 23:40

张元秀,1940年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张庄村,山东落子艺术家,山东落子第19代传承人。

人物经历

山东洛子也称山东落子,一名“莲花落”,又名“咣咣书”,创始于隋末唐初,是一种源于宗教,逐渐过渡到世俗化说唱的民间曲艺形式。至宋代出现了贫人乞食歌唱的莲花落,到了明代又在一般莲花落基础上产生了叙事莲花落。清朝中后期,落子具有了明显得说书特性,但从其保留曲目中,仍能看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境内的曲艺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

据张元秀介绍,在单县有一种说法,落子是清嘉庆年间由乞丐沿街乞讨的唱调演变而成的。清嘉庆年间,与单县相邻的河南虞城,出了个唱落子的乞丐朱和常,此人技艺高超,有“独霸江南”之誉。朱和常的弟子孙教君后来继承了师傅的技艺,名声传至鲁南一带。孙教君是单县石寨人,从此,落子也就进一步扎根落户在单县,并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及周边地区。而孙教君也正是张元秀的师爷,张元秀的师傅段永连是孙教君唯一的弟子。段永连是单县龙王庙镇阎塘村人,他不仅精通落子,还精通坠子书等多种曲艺,经常在山东、安徽、辽宁等地演出,人称“书中状元”。

张元秀,从小喜欢听戏,并逐渐表现出了不错的演唱天赋,16岁,被单县曲艺艺人段永连相中,收为弟子。1956年,张元秀随师傅到单县学唱坠子书,并加入了单县新成立的由自己的师傅任领导的曲艺队。1957年,张元秀与师兄朱元文结为夫妻,在单县安了家。上世纪70年代,张元秀参加了山东省慰问团原菏泽地区分团,多次随团辗转菏泽各县区演出。在1977年冬天,随团到菏泽地区文化局汇报演出时,经当地文化局黄局长劝说改学落子。落子操作大钹跟唱坠子操作简板不同,不仅要讲究力量,还要讲究技巧,因此张元秀下了一番苦功夫。再加上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一小段的词须背上多日才能记住。她此后日夜苦练,渐渐地掌握了很多大书和小段曲目,如《呼延庆打擂》《包公案》《千里驹》《白蛇表情》《小姑贤》《王庆卖拳》《酒色财气》等。

张元秀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从山东花鼓、柳琴戏、山东琴书等姊妹艺术的曲调中广泛汲取营养,创作出一套优美的曲调,并常在唱腔的句末使用“哟嚎嚎”这一独具特色的大甩腔,气势明快有力,增加了抒情色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仅如此,张元秀还琢磨起了调板,根据不同唱段的情节需要,将各种板式有机地组合起来,边演出边琢磨边改进,所演唱的曲目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很有表现力。由于她在唱腔、曲调及风格方面与流传在周边县市的落子不同,其韵味更加淳厚,风格更加奔放潇洒。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元秀赶上了落子最火的一段时光,随单县曲艺团辗转济宁、枣庄、德州等周边多个地区巡演,深受百姓喜爱,也渐渐唱出了名气。

1980年,张元秀加入了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两年后赴济录制《中国民间曲艺集成山东卷》。1992年,张元秀加入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之后,张元秀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各地的舞台上。1994年,单县曲艺队解散,张元秀突患脑血栓,所幸得到了及时治疗,但不得不暂时告别落子舞台。2000年以后,张元秀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如《桂花相亲》《银花损夫》《敬老院就是我的家》等。2007年6月9日,张元秀在济南应邀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曲艺精品展演,她演唱的山东落子《小姑贤》,故事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再加上表演起来通俗易懂、自然生动、风趣幽默,博得了众多老济南的好评。

主要作品

《呼延庆打擂》、《包公案》、《千里驹》、《白蛇表情》、《小姑贤》、《王庆卖拳》、《酒色财气》、《桂花相亲》、《银花损夫》、《敬老院就是我的家》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