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1 20:10
张克信,男,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6月获武汉地质学院硕士学位;2000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质量监督审查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际牙形石学会会员。
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年6月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获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1992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和区域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校地层古生物教研室主任,校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所长,地矿部古生物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讲本科生课程“普通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 “地球表层学”;主讲研究生课程“地学前缘—造山带综合地层学”、“地球表层学”、“区域地质调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室内微体化石处理;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野外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
从事层序地层、高频旋回地层、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地质、海盆演化及古海洋学、“全球界线层型及点(GSSP)” 、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自1985年起作为项目骨干或课题负责人,完成的科研和生产项目共11项,其中国家攀登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科院现代地层古生物学开放室基金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1:5万区调生产项目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九五”第二代填图计划重中之重课题“造山带非史密斯1:25万填图方法研究”课题1项和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项。
1、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分布区1:5万地质填图(浙江煤山幅、长兴县幅联测),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999-2002);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研制,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999-2002);
3、青藏高原新生代区域地质调查新方法集成示范研究,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2000-2002)
4、1:25万民和县幅数字地质填图,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2-2004)
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称“金钉子剖面”) 确定是指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确定已建各地层系、统、阶之间的界线剖面和点位,即全球范围内穿越某一地质时代起始点的最佳地质记录。世界各地均将以此为标准,以形成全球可对比的地球演化时代的整体框架。
它的确立标志着所在国地球科学研究具有相当水平,是一项极高的科学荣誉,历来是国际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激烈竞争的领域。2001年3月,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对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型和点位进行确认:正式通过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确定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27c层之底,牙形石微小欣德刺初现点上。此次确定在我国的二叠系-三叠系“金钉子”界线,地质年代约2.5亿年前,既是两系之间的界线,又是古生界与中生界之间的分界,同时又与显生宙最大的生物变更事件和全球变化相关联,是地球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倍受世人关注。
在该项研究工作中,张克信同志率先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27c层之底发现重要牙形石微小欣德刺, 并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层建立了全球最为完整的牙形石序列并得到绝大多数国际同行的支持,突出了我国的优势,为“金钉子”定位我国做出了积极贡献。该项成果被列为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申报国家地层学与古生物学重点学科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我国 “九五”“国家第二代地质填图计划”中的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科研任务中,张克信同志主持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项目“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与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区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1996-2000), 进一步深化了造山带地层空间结构规律和成因特征研究,突破了一批关键性的疑难地层问题,使造山带地层学在研究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得到丰富和发展。
2001年3月在北京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评审鉴定,被评为优秀级(94分)。评审委员会的评价为:“为造山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对于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区的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具有示范意义”。
1 杨逢清,胡昌铭、张克信,1990,沉积地层工作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杨遵仪,吴顺宝,殷鸿福,徐桂荣,张克信,毕先梅等,1991,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
3 Yang Zunyi, Wu Shunbao, Yin Hongfu, Xu Guirong, Zhang Kexin and Bi Xianmei, 1993, 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4 殷鸿福,丁梅华,张克信、童金南等,1995,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5 张克信,殷鸿福,朱云海等, 2001, 造山带混杂岩区地质填图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武汉
6 张克信 ,庄育勋, 李超岭 ,于庆文等,2001,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 张克信,1984,浙江长兴葆青剖面Otoceras层中牙形石动物群的新资料,地球科学,9(3):38
「2」张克信,1987,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动物群及地层意义,12(2):193-200
「3」殷鸿福、张克信、杨逢清,1988,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划分新方案,地球科学,13(5):511-519
「4」张克信,1988,苏浙皖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牙形石古生态,地球科学,13(5):537-543
「5」张克信、殷鸿福、吴顺宝,1989,华南二、三叠纪之交的灾变群及其对生物大绝灭的效应,《第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2-86
「6」张克信、田树刚,1991,微球粒与火山活动,在杨遵仪等著《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北京,地质出版社,53-61
「7」张克信、吴顺宝、刘勇勤,1992,南京湖山大隆组放射虫和牙形石及其指相意义,地球科学,17(3):295-300
「8」殷鸿福,张克信,1993,新灾变论,在穆西南主编:《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假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09-135
「9」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等,1995,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地球科学,20(6):669-676
「10」Zhang Kexin, Ding Meihua, Lai Xulong and Liu Jinhua, 1996, Conodont sequenc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trata at Meishan Section, South China, in Yin Hongfu (ed.), 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andidates of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Wuhai, 57-64
「11」张克信、童金南、殷鸿福、吴顺宝,1996,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层序地层研究,地质学报,70(3):270-281
「12」张克信、陈能松、王永标、龚一鸣、黄继春,1997,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地球科学,22(4):343-346
「13」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in Hongfu and Wu Shunbao,1997,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section of Changxing, Zhejiang,southern China . Acta Geologica Sinica,71(1):90-103
「14」殷鸿福, 张克信, 王国灿等, 1998, 非威尔逊旋回与非史密斯方法——中国造山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区域地质》1998年增刊: 1-9
「15」S.Mei, K.Zhang and B.R. Wardlaw, 1998, A refined succession of Changhsingian and Grriesbachian neogondolellid conodonts from the Meishan section,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alaeogeography, Pal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43(1998):213-226
「16」张克信、黄继春、张天平等,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1999, 24 (2): 111-115
「17」张克信, 黄继春, 殷鸿福, 王国灿等, 1999, 放射虫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为例, 中国科学(D辑), 1999年第6期
[18]Zhang Kexin, Huang Jichun, Yin Hongfu, Wang guocan et al., 2000, Application of radiolarians and other fossils in non-Smith strata—Exemplified by the A’nyemaqen melange belt in East Kunlun Mt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4):364-374
[19]骆满生,张克信等,2001,东昆仑造山带塔妥煤矿羊曲组时代新知, 地层学杂志, 2001, 25(1):24-27
[20]Yin Hongfu, Zhang Kexin, Tong Jinnan, Yang Zunyi and Wu Shundao,2001,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t(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pisodes, 2001,24(2):102-114
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1);
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2000);
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三等奖(1991)和四等奖(1988)各1项;
中国地质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1992)。
1987年获校级优秀教师奖;
1993年获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奖;
1995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做为学术带头人之一的“地球历史转折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科技群体” 2001年获校级优秀青年科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