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堤

更新时间:2024-04-11 09:58

张公堤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的东部。张公堤原为清光绪31年(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为治理水患,确保汉口安全拨款所建,故称张公堤。

简介

张公堤位于武汉市东西湖的东部。她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全长23.76公里,顶身高6米,堤顶宽8米,高程31.67-32.20米。

张公堤原为清光绪31年(1905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为治理水患,确保汉口安全拨款所建,故称张公堤。

当时全堤长度约20公里,工程费白银八十万两。自建堤后,使汉口与东西湖分开,后湖等低地露出水面,可供居住和耕作。后经柏泉藉人刘歆生(人称汉口的地皮大王)筹巨资开发,使汉口市区由此大为扩展。1931年大水后,堤身普遍加高培厚,堤顶高程曾达到29.3米。武汉解放前,国民党军队为防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的大军,借张公堤为屏障,沿堤筑碉堡、挖战壕,铺设路轨,挖断堤身,使堤防遭到严重破坏。武汉解放后,人民政府又组织修复,加固加高。后又进行排泄闸站、防浪墙、块石护坡,子堤加高、防水墙等配套工程。1986年堤顶铺设高级路面。之后,又年年投资维护。特别是1998年武汉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后,市政府又大量投资,使堤顶路面的水泥公路全线贯通,使之成为汉口外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防汛堤变成了交通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武汉城市建设不断向外拓展,张公堤的内外竞成了一个开发的理想的外迁热土和投资的地段。东西湖区抓住这一机遇,沿张公堤兴建了被誉为“楚天第一道”的金山大道,从而拉开了加快发展的序幕。沿张公堤的一线摆下了后湖开发区、海峡两岸高科技园、金桥经济开发区等,一批企业在张公堤沿线的两边落了户。张公堤防汛堤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今已成为一道经济开发的热线,成为展望经济腾飞的一道风景线。

森林公园

汉口张公堤森林公园武汉东西湖区段绿树成荫,公园建设已初见雏形。据了解,张公堤森林公园将建9座公园,以张公堤串联,建成东至汉口江滩,西至汉江江滩,长20余公里,宽约百米的森林公园,与汉口江滩公园汉江江滩公园对接,并修建绿道,形成汉口“绿色围城”景观,成为集生态防护、休闲旅游、教育科普、户外拓展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森林公园。

公园建成后,张公堤将禁行机动车,沿堤年年栽树。百亩桃林、百亩桔林、百亩玉兰林、百亩芙蓉林、百亩花海、百亩果林,以及千亩竹海、千亩田园、千亩滩涂湿地,二十里花堤等极具特色的景观,将形成张公堤公园景观名片。图为2016年4月25日,武汉汉口张公堤森林公园东西湖段景观。

发展历史

明崇祯八年(1635年),有一位姓袁的官员,看到这里的居户时不时受到汉水与府河涨水的侵扰,也看到涨水季节的街市长期浸在水中,影响了商业的发展,便决定建筑一道堤防。堤防的线路大约从硚口玉带河边至民权路下,长度约有10余里。堤防建成后,居民安宁,商业便更加繁盛。为感念袁官员,人们称这道堤为袁公堤。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心为民的官员,任何一个朝代的人民,都会因为父母官为自己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而心生感激。

袁公堤筑成后,人们开始在堤上居住与生活。这条堤就是汉口的城市之根——长堤街。那时汉口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史载为:“地势上狭下宽,形如卧帚,后无座山。”这个形如扫帚的汉口镇,横扫天下,几乎成为“天下货”的集散地。清乾隆时期,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中,对汉口的描述为“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填溢”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人太多了,多的塞都塞不进去,已经漫出来了。到了清末,汉口人更多,不仅长堤街继续“填溢”,汉正街也早就人满为患了。加上五国租界也在汉口开辟了出来,汉口的扩展已经迫在眉睫了。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派人在后湖当中搭了一座高台,然后登到台上,用望远镜向四周张望后,挥手道:上到禁口,下到牛湖广佛寺前(即今堤角)。就是这么简单,张之洞手指处,后湖大堤的行走路线就确定下来了。

线路确定了,接下来就由工程处进行勘测,办理购地手续。工程处的负责人是一个留学日本的秀才张南溪。当时办事的高效率与低成本,在后湖大堤的建筑中表现的非常充分。如此大的一项工程,只打了四个报告就搞定了:第一,向湖北官钱局请款;第二,申请开工;第三,送决算;第四,申报结束。

修筑后湖大堤时,张之洞还想了一个节约资金的方法:即拆除汉口城堡。拆除汉口城堡有两大益处,一则利于城市交通,二则也为后湖大堤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就这样,汉口堡很快便拆光了。当初的汉口城墙在哪里?只需要走一下汉口中山大道就明白了,中山大道就是在当初的汉口城堡的墙基上平整完成的。

筑堤的大军中,除了由民工分段承包之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张之洞创办的新军。第八镇统帅张彪率守汉口的绿营和新军,昼夜奋战在后湖,大堤最艰难的地段,比如龙骨沟、金银潭、龙口等险段几乎全部是新军成的。修筑张公堤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以牛湖广佛寺前为起点,大堤向西北越过了岱家山后,转了一个90°的大弯折向西南,经姑嫂树,陈家湾至禁口。这段堤防,官方称之为后湖官堤,老百姓却称之为张公堤。既简单上口,又铭记功臣。

张公堤对汉口太重要了。由于大堤阻挡了河水,堤内的田地慢慢涸出。

1934年,有一位陈兴亚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涉及到张公堤时如是说,有了张公堤,汉口“从此水灾永绝,且堤内皆成肥田。”这话有点夸大,但张公堤的筑成是汉口城市发展史上的大事,却是不为过的。这篇文章还说,“堤外为后湖,堤内十里荷花,犹饶兴趣。过晒甲山(即岱家山),见堤上筑有碉堡,内实以兵守之....”至少1934年的张公堤,仍然可以称为汉口人的后花园。

堤内的肥田,后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市区,有了黄埔路、赵家条、惠济路、解放公园、中山公园、武汉商场、宝丰路以及古田路水厂等名称。这就是当时渐渐涸出水面的大片土地。今天的汉口,除了解放大道之外,还有建设大道,发展大道等等,但就是发展大道也与张公堤还有相当的距离。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为汉口规划的远景,至21世纪初还在让城市的规划人员享用着。张公堤的建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民心工程。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张公堤,难有大汉口。

防洪体系

张公堤属武汉市汉口防洪保护圈堤防,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境内的堤防桩号为0+000—10+500,起点为堤角,止点在姑嫂树,长10.5km。张公堤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之洞督鄂时所建。1931年大水后,普遍加高培厚。1939年、1942年又进行了2次整修后,便形成如今统称为“张公堤”的堤防提醒。解放后一直到1965年,多次对张公堤进行加固。1975年以后,堤防沿线集中力量填塘护脚,加高培厚,至80年代初,全堤已到达1954年水位超高2m的规划标准。

自1957年起,东西湖在张公堤桩号5+000—23+770外围筑堤,至1958年4月东西湖围堤正式建成,此后,张公堤除0+000—5+000堤段外,其余堤段均未受过水。

2001年武汉市实施江堤整险加固工程,该段堤防进行了整险加固:该堤段进行全线加培,堤身进行了锥探灌浆,堤外回填了两级防浪台,宽50m,堤内回填了两级压浸台,宽30m,进行堤身护坡,堤内100m内范围填塘。

2012年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开工建设,2013年公园绿道基本形成,绿道宽6m,沿着张公堤堤顶布置,起点位于张公堤3+350,向舵落口方向延伸,对绿道两侧堤身培土,进行绿化种植。

本段堤防的现状组成情况:

桩号0+000—1+750段现状为土堤加防浪墙结构,防浪墙浆砌块石,堤顶高程29.7m,堤顶宽8m,内外坡比1:3,堤内设30m宽压浸台,堤外设50m宽放浪台,堤外坡为C15砼预制块护坡。

桩号1+750—2+600段现状为土堤,堤顶高程29.8m,堤顶宽8m,堤内坡比1:3,设30m宽压浸台,堤外为垃圾填埋场,回填高程已与堤顶齐平。

桩号2+600—3+350段现状为自然高地,民房密集,贷黄公路从其中穿越而过。

桩号3+350—10+500段现状为土堤,堤顶高程29.85m,堤顶宽8—10m,内外坡比1:3,均种植景观绿化植物。

截止2018年6月,张公堤全线均已达到一级堤防标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