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9 13:37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1996-1999)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1999-2001)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系主任(兼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犯罪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犯罪社会学、比较犯罪学
一、教材
《刑法学(第二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犯罪学(第二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犯罪学》(康树华、张小虎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2009第2版、2011第3版、2016年第4版。
《犯罪学研究》(主编),法学系列教材(研究生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独立出版的学术专著
《刑法的基本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4年第2版。
《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上卷、下卷)》,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罪刑分析(上册、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获钱端升奖,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制度建构》,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获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获司法部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三、独立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刑法学(按内容体系)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犯罪人利益之载体》,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6期转载。
《应当加强对刑事法律关系的系统研究》,载《云南法学》1998年第3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本体结构》,载《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摘录。
《人身危险性与客观社会危害显著轻微的非罪思辨——我国刑法第13条之出罪功能》,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中国刑法学精萃(2001年卷)》转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论人身危险性的理论蕴含与罪刑地位》,载《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论我国刑法应由粗疏型走向精细型:基于我国刑法立法现状的统计数据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0期。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分野及趋同》,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3年第6期转载。《中国刑法学精萃(2004年卷)》转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刑法的时代轨迹及未来趋势》,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刑法旧派公正观述评》,载《法学学刊》1998年第4期。
《刑法新派公正观述评》,载《贵州法学》1999年第2期。
《刑法机能探究》,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罪刑法定原则与人权保障》,载《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罪刑均衡蕴意探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3年第4期转载。
《论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第5期。
《对刑法解释的反思》,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进程解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思想探究》,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犯罪概念形式与实质的理论建构》,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论我国双层模式犯罪构成理论的建构》,载《犯罪研究》2010年1期。
《论处罚条件理论及其形态消释》,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犯罪实行行为之解析》,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犯罪不作为的行为探究》,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附和于先行行为加重犯的处置》,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论刑法上典型异样因果形态的因果关系特别判断》,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3期转载。
《论刑法替代因果关系的归责:理论基奠与事实根据》,载《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9期。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反思与重构》,载《人民检察》2019年第13期。
《单位犯罪基本特征探究》,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4期。
《犯罪客体界说》,载《云南法学》1999年第4期。
《当代刑事责任论的基本元素及其整合形态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3年第4期转载。
《论刑事责任能力基本观念》,载《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犯罪主观要件结构分析》,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主观方面的含义》,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犯罪过失心理结构要素探究》,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注意义务阻却事由之探究》,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论期待可能性的阻却事由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载《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5期转载。
《犯罪预备形态研究》,载《法制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必要共犯适用总则共犯处罚原则的规则》,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5期。
《论我国<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0期。
《故意帮助过失犯的刑法定性》,载《人民检察》2017年第7期。
《身份犯与共犯罪刑论》,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改革开放30年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转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应当构建犯意偏差之片面帮助犯的理论范畴》,载《当代法学》2018年第6期。
《规范竞合之理论分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想像竞合犯的理论探究》,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
《转化犯基本问题探究》,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论牵连犯的典型界标》,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同种数罪不应实行数罪并罚》,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3期摘录。《数罪并罚专题整理》转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论我国97年<刑法>对缓刑犯适用数罪并罚方法的立法技巧》,载《政法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8年第6期转载。
《废除死刑的理论预期与保留死刑的现实必然——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我国死刑裁量的法理分析——孙伟铭死刑案二审改判的具体展开》,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0期。
《我国有期徒刑立法的现状与完善》,载《法学经纬》2010年第1卷。
《多次行为的理论定性与立法存疑》,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反恐怖活动的刑法立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之理论分析》,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4期。
《不纯正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犯罪及其处置的法理分析——兼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载《法学杂志》2014年第12期。
《拾得信用卡使用行为的犯罪问题》,载《犯罪研究》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1期转载。
《居间受贿中“利用职权地位条件”的规范解读》,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论我国刑法滥用职权罪的实行行为》,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1期。
2.犯罪学(按内容体系)
《犯罪行为的化解阻断模式论:兼谈违法成本对犯罪行为之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犯罪学论丛(第二卷)》转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犯罪学的研究范式》,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本土探究:典型罪案与核心原则》,载《社会学研究》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22年第1期转载。
《转型期犯罪率明显增长的社会分层探析》(独著),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关键性维度与本土化期待》,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THE 40 YEARS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CRIMINOLOG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 LEGAL SCIENCE, No. 5, 2019.
《论当代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学认定界标》,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论观念碎片弥散与犯罪反常》,载《法学杂志》201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2期转载。
《论中国当前制度规范缺损的致罪因素》,载《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治理:犯罪防控的治本之举》,载《学术交流》2020年第1期。
《关于犯罪学研究的几点新思考》,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秋季号。《中国监狱学刊》2000年第4期摘录。
《论犯罪学的经验性研究方法》,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1期。《犯罪学论丛(第一卷)》转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论犯罪学理论的特征》,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第5期。
《论犯罪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论犯罪学学科》,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1期。
《刑事科学诸学科特征比较研究》,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3期。
《目标与方法的断裂》,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迪尔凯姆犯罪社会学思想述评》,载《刑侦研究》1999年第5期。
《现代美国犯罪社会学理论述评》,载《刑事法评论》 2001年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刑事法学旧派与新派的犯罪学思想比较研究》,载《政法学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5期转载。
《从犯罪的刑罚学到刑罚的犯罪学》,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5期。
《犯罪原因的基本蕴意》,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法制教育内容的原则定位》,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犯罪蕴意之透析》,载《东南学术》2001年第6期。
《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的剖析》,载《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2年第8期转载。
《我国当前犯罪率阶位攀高的社会安全警示》,载《犯罪研究》2007年第6期。
《我国当前犯罪动态及其社会安全启示的实证考究》,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10期。
《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及原因调查》,载《青少年犯罪问题》1995年 第3期。
《犯罪分类的观念与形态》,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有组织的犯罪、共同犯罪、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犯罪倾向性团伙辨析》,载《刑侦研究》1995年第2期。
《有组织犯罪的事实特征与刑法规定》,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有组织犯罪的犯罪学类型性考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我国无差别杀人犯罪的现实状况与理论分析》,载《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论无差别杀人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分》,载《犯罪研究》2017年第2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髓与我国刑法体系的补正》,载《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时代精神》,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宽严相济政策与轻轻重重政策的特征比较》,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3.刑事侦察学(按内容体系)
《犯罪行为形态理论在一起刑事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及其启示》,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刑事案件侦察破案的控制》,载《刑侦研究》1993年第1期。
《应加强对刑案规律的系统研究》,载《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从规律学的角度研究刑事侦察学》,载《刑侦研究》1993年第4期。
《刑案规律应有其特定的含义及特征》,载《刑侦研究》1996年第6期。
《论刑案一般规律的获取》,载《刑侦研究》1998年第1期。
《论刑案规律在刑案侦破中的地位》,载《刑事法学要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犯罪情报系统的优化建设》,载《刑侦研究》1992年第5期。
《从系统论的有关原理看刑事犯罪情报系统的建设》,载《犯罪与对策》1993年第3期。
四、合作发表的主要论著
《论刑案规律在刑案侦破中的作用》(与武汉教授合著),《侦查》1994年第3期。
《抢劫罪的剖析》(与杨春洗教授合著),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张小虎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侵财犯罪刑事政策应对措施的合理化研究》(10JJD820013)。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08BFX055)(已结项)。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形态及其与犯罪的关系》(03SFB2033)(已结项)。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及模式探究》(03BJBFX026)(已结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2000年)(已结项)。
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起)、副会长(2008年-2018年)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9年)
《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独著)获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年)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独著)获第7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8年)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4年)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特等奖(2004年)
北京师范大学十佳教师奖(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