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30 19:32
张平子(1885年—1972年),字启汉,别号平生,湘潭县人。在长沙读书时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写出许多抨击军阀政治,反映民众疾苦的社论、时评。与毛泽东关系较为密切,时常共同讨论问题。在《大公报》工作,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张平子(1885~1972),名启汉。湘潭县人。少年才思敏捷,有文名,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前,与同学黎锦熙、李抱一等创办《公言》杂志于长沙犁头街,自任编辑。民国元年,又共创《湖南公报》于东长街。民国4年,另组湖南《大公报》,刘人熙任总经理,他与龙兼公先后担任编辑、主笔。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湖南军阀暴政等重大政治风云中,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时人赞扬《大公报》说:“褒诛一字抵干城,大道为公明自生。奋力扶轮归大雅,不教瓦釜作雷鸣。”民国27年,张平子继龙兼公任总编辑,竭尽全力,艰苦撑持。徐铸成在《报海旧闻》中说:“这张报纸经费极困难,全靠张平子艰苦支撑了多年,有时全编辑部只有他一个人唱独脚戏。”为维持生活,他先后兼任长郡中学、大麓中学国文教师和湖南大学教授。民国33年,长沙、湘潭沦陷,《大公报》停刊。他回老家,任县立中学校长,避敌将学校迁至花石延化寺,再迁晓南港,多方筹款,恢复教学。抗战胜利后返长沙,《大公报》复刊。
民国35年9月,他在主办《大公报》的同时,受省文献委员会的委托,回县筹组湘潭文献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兼《湘潭文献》主编。民国36年5月28日,第一期《湘潭文献》出版,他撰写《发刊词》,阐述文献委员会的任务,一为保存文物,二为纂修新县志。并邀请湘潭名流耆宿黎锦熙、黄修杞、周顺循、周家乾、贺云汉、陈澧兰等参与其事。同年,《大公报》因种种原因陷入困境,他拒绝中央社收买,毅然于年底停刊。此后,殚精竭力,组织编纂《湘潭县志》,收集大量资料,撰写若干初稿。至民国38年上半年,因时局动荡,经费绌支停止。其移交残卷,惜尽散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将《大公报》财物及纪念册全部献交国家。1972年病逝长沙。